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政治互動及潜在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09-02-02 06:53:20  


 
政治關係的不同解讀 

  但如何探索兩岸政治關係?從“胡六點”發表後幾周的情况來看,似乎存在“一個政治關係,各種不同解讀”的情况。所謂各種不同解讀,背後折射的是不同的背景、立場和底綫。有一種觀點認爲,“胡六點”强調的依然是“一個中國”,給馬英九過去的模糊戰術劃定了底綫,而且“胡六點”的精髓是“一國兩制”,即便這個“一國兩制”較港澳模式要寬泛許多。 

  另一種解讀則認爲,探索兩岸政治關係,不可回避地會涉及三個問題,即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和一個主權。兩岸均堅持自己代表中國主權,從而出現“主權重叠和政治實體分裂”的怪圈;既然目前雙方都認同中華民族,那麽這兩個政治實體,與國家主權之間存在一種什麽樣的關係?這是長期困擾兩岸的問題,也是過去若干年導致雙方産生“一中各表”爭議的關鍵。如果將國家主權直接與民族認同對接,則可以生髮出“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一個主權”的模式。從目前情况看,一個民族和兩個政治實體對兩岸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如何面對一個主權的問題。 

  第三種觀點則處于上述兩者之間,亦即既沒有將兩岸政治關係狹隘地理解成“一國兩制”,同時也對一個主權下的兩個政治實體如何相處抱有疑慮。從兩岸部分學者在各種場合對話的情况來看,雙方對一中和一個主權均不存在异議,甚至對一中之下兩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也不存在爭議;最大問題在于:一個主權如何共享?主權共享是否能變相成爲主權再造?中華民國作爲政治實體,是否將在主權共享的過程中變成主權實體,以至于造成客觀上的“兩個中國”?

政治框架的現實可能性 

  這些問題都是兩岸在探索政治關係時不可回避的。因此,早一點將异同點攤在桌上,引起兩岸有識之士的思考和討論,比回避或遮掩要好得多。在這方面,兩岸學者應該而且可以先行探索。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兩岸之間面臨極其複雜而不斷演變的政治、經濟和心理態勢,絕非理論架構和沙盤推演來得那麽容易。因此,現實地看,未來三年內兩岸要完成民族認同、政治實體和主權三者之間的整合,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比較現實的可能是,兩岸在未來三年裏完成一份由雙方最高當局所倡導的和平協議,對政治實體和主權等敏感問題均予以模糊化,但凸顯雙方在民族和“中國”身份方面的認同,以及共同承諾不分裂雙方共同擁有的中國。這是雙方共同的底綫和互動基礎,也是保證馬英九卸任後兩岸政治關係不可逆轉的基礎。 

  (作者爲鳳凰衛視評論員)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