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構建基於中華文明的新禮治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0:18:22  


 
  六、五百年來的世界秩序

  過去五百年歷史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所有的崛起國都會提出一套自己的地區與世界秩序主張。歐洲國家構建的是以歐洲為中心的現代民族國家體系,其特徵是主要國家構建起自己的殖民體系,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的是歐洲模式,“脫亞入歐”的目的是像歐洲國家那樣,以戰爭手段建立自己的殖民地體系,到二戰時發展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喪失了領導世界的正當性與能力。而複製歐洲國家模式的日本,二戰中的戰敗也就成了必然。

  二戰後,“世界中心”轉到了美國。歷史上,美國的孤立主義源於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告別演說,後發展為把美洲當作勢力範圍的門羅主義。一戰的勝利也沒有讓美國人放棄這種外交傾向。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才使得大部分美國人意識到,孤立主義並不能保證美國的本土安全,羅斯福才得以讓美國參戰。二戰中,歐洲地區大量教育與科技人才流向美國,美國因而得以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教育、科技與文化中心,並在戰後繼續吸引全球人才向美國移民。

  美國治理世界的方式不同於歐洲。外交理念上,體現為以“公開外交”“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決”等為主要內容的威爾遜主義。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則成為美國在全球收割人心的利器。

  “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在政治上體現為聯合國為代表的政治與安全機構,金融領域為佈雷頓森林體系,貿易領域為關貿總協定及其升級版的世界貿易組織。軍事上是軍事同盟體系與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這顯然比管理殖民地的“性價比”更高)。

  軟硬實力兼備的美國,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世界領導國是必然的。問題在於,美國打造的戰後國際體系主要基於基督教價值觀與利益,有其內在的缺陷:天然地需要一個對手和敵人。美國成為二戰後參加戰爭最多的國家,即與此相關。過多的國際干預為美國製造了新的對手與敵人,並消耗著美國的國力。從1970年代起,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整體上走向了下坡路,雖然在里根時期與克林頓時期有過短暫的恢復。但反恐戰爭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則使得美國轉向了全球戰略收縮,以便延續其在全球的比較優勢地位——但不再是以全球領導者的身份,而是以“國際事務協調員”的身份。

  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增加,拉美地區(特別是巴西)、非洲地區(特別是尼日利亞超過南非成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進入經濟增長的上升通道(雖然有些國家的發展波動較大)。印度經濟快速增長。從2006年起,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量的最大貢獻者。

  經濟原因疊加文明內捲,國際格局的顯著特徵,從大國間基於地緣政治的博弈,演化為文明之間的競爭。這將是本世紀的長期趨勢。而中國的崛起又是其中的突出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