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亓樂義:美中軍事對抗 美準備朝向大國競爭

http://www.CRNTT.com   2021-05-03 00:03:40  


亓樂義。(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新北5月3日電(記者 黃文杰)針對美國總統拜登在就職百日的國會演說中頻頻談及與首要“戰略競爭對手”中國的關係,軍事評論員亓樂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戰略覺醒”愈來愈清楚,美軍過去20年都是投入反恐作戰,現在轉向印太地區,投入是正規作戰,不是一兩場戰爭決定勝負,因此美軍所有準備都是朝向大國競爭。

  他提醒,美國在國防部底下成立“中國工作組”,就是應對來自中國日益嚴峻的挑戰,工作組由美國防部長奧斯汀的特別助理拉特納(Ely Ratner)博士負責,拉特納在拜登擔任副總統時出任他的副國家安全顧問,中國工作組在成立後的四個月之內提出報告,才會知道美軍怎樣定義“中國威脅”,可能採取的反制因應的路線圖。

  亓樂義,資深媒體人,也是軍事評論員,曾於中國大陸駐點採訪22年,著有《捍衛行動─1996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三戰風雲─新形勢下的台海危機》,與林中斌合著《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

  拜登總統在就職百日的國會演說中,對於中國提出許多看法,定義為“21世紀的民主制度與專制制度爭奪全球經濟主導權的鬥爭”,仍偏重在關稅、供應鏈安全和對中國投資,有分析家認為目前白宮的術語就是,仍然在 “重新評估”。

  亓樂義指出,現在美中關係發展,要用“戰略覺醒”來詮釋,也就是美國朝野與民間對於中國威脅有高度警覺,過去美國奉行“門羅主義”,管好自己就好,因為對美國威脅不多,長期沒有戰略覺醒,直到二次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才確定日本是真正敵人。

  他解釋,二戰之後的東西陣營冷戰對立,也不能用“戰略覺醒”解釋,因為這是普遍共識,直到911事件,美國本土受到攻擊,決定20年的反恐戰爭,有學者研究認為如果美國沒有發生911,或許中國會更早成為美國戰略覺醒的對象。

  亓樂義說,2017年特朗普上台,特朗普自豪貢獻就是讓全美知道中國威脅,覺醒很慢,一旦形成,要消失也很慢,當然早在奧巴馬就倡議亞洲再平衡,不過多半沒有“到位”,特朗普開始打美中貿易戰,拜登除了延續特朗普政策,對於戰略覺醒的相關措施更“固化”,也提出國家戰略報告,軍事也會持續對抗。

  他提到,拜登政府台上,美國國安會新設“印太事務協調官”職務,由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擔任,對中政策開始提出三件事,在印太地區進行“平衡”與“秩序”,還有防止中國挑戰或打破前面這兩件事,軍事很明顯就是壓制中國,不要挑戰或破壞平衡與秩序,在符合美國利益下可以合作,當然美國軍事也做了重要調整,20年重心都在反恐作戰,現在調整為大國競爭,打法與準備都很不一樣。

  亓樂義說,美國最後對中國會採取怎樣軍事對抗,要看美國在國防部底下成立“中國工作組”的研究報告,這由拉特納(Ely Ratner)主導,拉特納在拜登擔任副總統時出任他的副國家安全顧問,美軍先審視自己的戰略、作戰概念、科技、軍力態勢等,四個月之內將向國防部長與副部長提出建議,才會知道美國防部怎樣定義“中國威脅”,可能採取反制因應的路線圖。

  他說,中國解放軍也在積極部署與訓練,去年十一月公布“解放軍聯合作戰綱要(試行)”,加上今年二月《關於構建新型軍事訓練體系的決定》,現在解放軍所有演訓,都要按照綱要實訓,進行聯合作戰,看到中國大陸軍機頻繁在台灣西南空域出現,不斷繞台,目的有三種,首先,檢驗符合聯合作戰,其次,威懾台灣,第三,試探美國,主要是給台灣壓力,美方怎樣動作。

  亓樂義舉例,中共戰機不斷繞台,美軍現在看來只有派偵察機從關島飛來,如果看到美國戰略轟炸機B1B出現,意義大不同,B1B是超音速,2000公里,2小時到,還可以掛空射型飛彈,距離超過900公里,中國在南沙三島(永暑礁、美濟礁和渚碧礁)興建軍事基地,B1B一次可以攜帶24枚長程飛彈,如果一個島打8枚,一架B1B遠距離就可以摧毀南沙三島軍事設備,美國對中國這招叫:“防區外打擊”。

  他認為,中國必然不斷透過聯合實訓,針對聯合作戰綱要進行修訂,強化自己的軍事實力,美國也會透過國防部底下成立“中國工作組”,找到反制因應的路線圖,重點是美軍從過去反恐作戰,調整為大國競爭,美中軍事對抗態勢,當然會愈來愈清楚。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