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追求統一 孫文思想核心

http://www.CRNTT.com   2020-11-29 00:01:49  


 
  一、追求國家統一是孫中山思想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在孫中山主張的“三民主義”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孫中山認為,“中國的人衹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的地位在此時最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③可見,孫中山先生念茲在茲的是“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一個中國”不是共產黨人首先提出來的,而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

  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不懈努力的奮鬥目標。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徹底的民族主義者,是一個行動的愛國主義者,孫中山先生至死都在為中國的統一而奔波努力。早在1894年成立興中會之時,為了國家統一、民族富強,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922年8月17日,孫中山在對外宣言中精闢地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儘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④192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神戶與日本新聞記者談話時進一步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⑤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⑥海峽兩岸同胞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里重溫“國父遺教”之時,應當深切體會孫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訓。

  二、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早在日據時期,台灣民眾就極為推崇孫中山先生。台灣革命志士羅福星加入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羅福星受孫中山之命赴台灣組織同盟會。1912年5月,孫中山先生對羅福星說:“台灣是中國領土,決心恢復。但乃為時局著想,必須講求方法。”⑦後不幸為日寇捕殺。羅福星曾寫《祝我民國詞》,宣示:“中華民國孫逸仙救”⑧。台灣光復以後,台灣民眾普遍接受國民黨當局推行的“三民主義教育”,孫中山作為“中華民國國父”,在台灣社會的地位崇隆。

  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的旗幟和象徵。孫中山先生有容納不同政治力量的寬厚的胸襟。在興中會成立之初,他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是辛亥革命成功後,他又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張,他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宣言中指出:“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⑨不久孫中山先生的思想進一步昇華,又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他說:“我們要擴充起來,融化我們中國所有民族,成個中華民族。”⑩“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⑪孫中山先生民族融合的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兩岸融合的主張正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

  孫中山先生也是民主的化身,孫中山先生強烈主張“天下為公”、“主權在民”。然而,孫中山先生主張的民主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建立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自由,中國便是強盛的國家。要這樣做去,便要大家犧牲自由。”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