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大要素趨於不利 供給側如何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6-04-08 08:05:19  


  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中央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是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並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瞭望智庫刊登特約研究員賈康文章稱,此前,“供給側改革”早已成為了全社會熱議的高頻詞。其源頭,在於國內供需結構長期失衡,需求側“反周期”總量調控已無法完全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

  其實,供給側的認識分析雖比需求側遠為複雜,但涉及的問題最重要的莫過於其五大動力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和制度。

  數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正步入“新常態”,社會發展從滿足基本需求的低收入階段,進入了須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階段,勞動力、土地、資本這三大動力已明顯衰退——人口紅利下降、土地開發成本激增、各類資金總量充裕卻“無路可投”,並且投資效率偏低。

  這三大供給側動力要素都在趨於不利,那麼這一場事關國家未來的供給側改革,應該如何進行?

  1 勞動力要素支撐力衰減

  文章介紹,發達經濟體的成長經驗表明,在一國經濟發展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後,有效的制度、管理規劃供給和科技創新,將部分取代其他三大要素,成為經濟增長新的重要支撐力來源。

  為引領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升級版”中高速增長平台,更是亟待有效的制度供給來解決攻堅克難解放生產力的問題,因而優化制度供給是這場改革的先行軍和“關鍵一招”。

  與此同時,政府還須承擔起規劃責任,解決基層企業、機構和個人以“試錯”方式解決不了的國土開發頂層規劃問題,向有著豐富經驗的發達經濟體學習,做到規劃先行、多規合一。比如,當前中央與地方政府所倡導的建設良好蓄水排水彈性的“海綿城市”,就可以借鑒19世紀巴黎地下水道等的通盤規劃方式與經驗。

  制度、規劃基礎上,前述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三大要素中的勞動力支撐力衰退問題,首先值得重點討論。

  人口紅利在中國經濟發展前期,曾扮演了重要支持角色,但近年來這一支撐力明顯滑坡——人口紅利不斷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

  1979年以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區域和工業領域湧入,低廉勞動成本比較優勢為中國經濟注入了一股強勁的發展動力。但近年來,經濟發展出現所謂“劉易斯拐點”,社會適齡勞動人口以每年數百萬的規模減少,各地相繼出現了民工荒、招工難和用工貴等現象。

  一方面,“用工貴”表明中國人民群眾特別是低端勞動者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原先充裕的適齡低廉勞動力供給優勢,正在迅速喪失。

  與此同時,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加速。一些研究表明,中國將在“未富先老”後又於接下來的5-10年內步入超老齡社會。考慮到人口基數與結構變化是決定國力和長久國運的重要因素,中國的人口控制政策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時候,五中全會“放開兩孩”後,還需有接續的適當鼓勵生育的措施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戰略舉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