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等收入陷阱”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15-05-21 17:17:47  


 
  從拉美等地區的經歷可以看到,中等收入陷阱不僅表現為經濟面:增長減速,經濟效率處於“不上不下”的狀態,宏觀調控失靈,通貨膨脹高漲;還會表現為很多社會問題:社會凝聚力、社會幸福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惡化,社會怨氣衝衝,甚至陷入社會危機。

  另外,人口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歷史上成功從中等收入升入高收入行列的國家,在其追趕過程中都未發生老齡化(日本等國老齡化是在高收入階段發生的)。充分利用人口紅利是這些國家平穩升級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潛在經濟增長率提高之前就出現老齡化,撫養比上升,即所謂的“未富先老”狀態,經濟活力將受到嚴重壓抑。



  不需要經濟學理論,通過正常的觀察我們也可以發現,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國家,決定經濟增長的要素是不同的,社會結構、制度安排也不相同。高收入國家往往具有很多共性,而中低收入國家則各有各的不同。

  中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積累和要素投入,不僅過去30多年裡的中國如此,其他國家,包括曾創造“奇跡”的東亞國家也是如此。這樣的增長到一定階段必然遭遇邊際收益遞減。也就是世界銀行所說的,面對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這些國家不能提升價值鏈,開拓以知識創新產品與服務為主的高成長市場。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轉變發展戰略。

  在高收入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對增長的意義更大,而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是教育、科研與創新。這不僅意味著采取更好的技術,還包括更有效率的企業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與此有著密切聯系的因素是,這些國家往往經濟自由度高,私營部門有充裕的發展空間。同時,高收入國家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時間長,也是知識與創新的主要來源。

  任何創新技術都需要由勞動者應用,勞動者本身也是創新的主要源頭。如果始終把勞動者困在長時間、高強度、單調機械的模式中,創新就不可能發生,也不可能有所謂的產業升級。一言以蔽之,創新的根基是更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如果能把勞動者從繁重的機械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擁有更多餘暇,就有可能通過再培訓、再教育,成為擁有更高生產能力的勞動力。這也將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縮小制造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的占比,擴大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占比,而後者正是發達國家的特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