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5-01-17 09:44:28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潛在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期限錯配。地方政府負債期限一般較短,而對應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則完成時間遠長於負債期限;其二,有不少項目是有公益性,難以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償債來源短絀,更何況逐年還需投入資財對這些設施進行維護,構成地方政府收支的“硬缺口”。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的潛在風險已引發各方充分的重視。由於地方債務主要是集中於或有負債的地方融資平台上,主要風險是期限錯配,一旦將地方融資平台進行公司化改造,剝離出政府財政,並在項目基礎上分門別類,採用PPP的方式逐個加以重組,將有利於緩解風險。事實上,2014年以來,為防止債務形勢惡化,採取了四種方法:一是“截源”,嚴格限制諸如樓堂館所等無現金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替代”,鼓勵各地政府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對期限短或成本高的債務進行替代;三是“重組”,在對融資平台公司化改造的基礎上,提倡並支持採用諸如PPP的方式對項目進行重新安排;四是善於改革政府的支出責任,釐清中央與地方政府支出範圍和邊界,建立各級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並在此基礎上,允許地方政府量力而行發行地方債。

  由上,只要不出現大的經濟形勢,尤其是房地產形勢的惡化,假以時日,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會逐步化解,並由此決定不會出現硬著陸。

  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前景何在

  文章指出,儘管中國經濟下行不會導致失業問題嚴重化,但下行畢竟帶來了債務風險;為防範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穩增長就十分必要。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前景何在?答案是中國經濟結構正在快速出現令人鼓舞的結構轉變,正在長出可持續發展的“嫩芽”。

  如果將“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結構做一對比,可以明顯看到,經濟變化所表現出的深遠意義。如前所述,“十一五”期間的22項措施中,有3項涉及服務業的指標沒有完成。它凸顯出當時的中國經濟結構是以製造業為主的。於是經濟結構調整方向自然成為: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重點是發展服務業;內外需共同提高,重點是擴大內需,核心是擴大消費,途經是增加居民收入。

  過去5年間,上述結構轉變進展迅速,表現在:第一,服務業增加值增速一直超過製造業,到2013年,服務業終成為第一大產業部門,並且繼續保持領先增長。與此相關,包括醫療、教育、金融、物流、互聯網蓬勃發展,蔚然成勢。第二,居民收入與GDP增長率基本保持同步,而農民收入增長快於GDP的增長,達兩位數。與此相對應,消費已成為GDP的主要貢獻力量。目前儘管產能過剩,但與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相關的產業,如通訊器材、汽車、冰箱、彩電、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並未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第三,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保持持續增長態勢,2013年首次達到“十一五”規劃占GDP2%的要求。而投入的主體是企業,占總投入的78%。這表明以創新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在加速中,從而給經濟帶來動力。第四,東中部經濟差距明顯縮小,中西部經濟增速明顯高於東部。新興產業開始在中西部興起,這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

  在經濟結構快速變化前提下,目前以微調、預調為特點的穩增長的政策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是在給正在成長的“嫩芽”產業提供適宜的溫度,避免經濟大幅波動帶來的暴冷暴熱。一旦這些“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中國將在一個新的台階上領跑,並持續發展。中國經濟正處於從舊常態向新常態的過渡之中,正在邁向新的階段,這就是2014年宏觀經濟運行給我們的啟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