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城鎮化對於中國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06 08:53:57 |
城市現代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過去30多年中,中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城市的裝備有了質的飛躍。在此期間,住房條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綠化、環境衛生、電信等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擴大了城鎮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鎮現代化水平。到2011年中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經達到80%以上,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5平方米,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中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文章指出,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城市出現新二元結構。眾所周知,自從中國城鎮化進入加速期以來,流動人口無法有效融入城市就成為一個嚴重而尷尬的社會問題。半城鎮化、流動人口邊緣化、中國特色的貧民窟等詞匯不一而足地呈現出來。2013年雖然中國城鎮化水平達到53.7%,但戶籍城鎮化水平僅為36.7%左右。農業轉移人口作為城鎮化的主力軍,不僅收入低、勞動強度大,且就業極不穩定。作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大範圍、高頻率的流動使企業很難建立一支穩定的勞動隊伍,從而導致勞動力市場上專業化的勞動力隊伍難以形成。這不僅造成人力和經濟效率的損失,而且,企業員工頻繁的更換不利於形成有利於企業和工人的博弈與協商機制,對良性的勞資關係的建立形成障礙。農民工的頻繁流動,降低了組織化的可能性,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階層,使他們對自身社會地位形不成長期的正面預期,對自己未來的定居地沒有理想的歸屬感,對城市缺乏主人翁意識,不利於社會融合和社會互動。由此在城市形成當地居民與流動人口新的二元結構。這對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和健康發展構成挑戰,並且會隨著轉移人口規模的擴大而進一步凸顯出來。 鄉村發展滯後,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展緩慢。高質量的城鎮化必然是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過程,是一體、平等和互惠的關係。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湧向城市,農村的“空心化”加劇,農村人口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面臨著耕地流失,或者即使有土地,也已經無人耕種的問題。與此同時,在城鎮建設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治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村與城鎮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社會、文化、醫療和教育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差距加大,農村現代化進展緩慢,部分農村日益凋敝。 城鎮發展不均衡,大城市膨脹,中小城市滯後,對人口有序轉移形成制約。中國城市規模一般都與其行政等級一致,大城市不僅由於其自身歷史積累和規模所顯示出的發展優勢,更由於其行政等級高,通過政府系統支配著更多的資源,在一系列傾向性政策的安排下取得顯著的發展,很多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發展甚至超出了其承載力。相反,在以政府為主推動城鎮建設的過程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資源競爭的過程中普遍遇到困難,發展受限。由此,導致中國城鎮發展極不均衡,大城市過大,小城市太小。中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轉移的人口規模龐大,依靠個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僅不能完成城鎮化的任務,而且會引發大量的城市問題和空間發展問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優勢得不到發揮,會制約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城鎮功能互補、相互支撐的城市群的形成,導致城鎮空間結構混亂和失序。 城鎮開發速度超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土地利用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最終目的也是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生產條件,釋放個人和整個社會的潛能。城鎮化過程中土地的開發過程和速度應該與人口城鎮化的過程和速度相協調和匹配,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然而,中國城鎮建設用地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前者將近後者的1.5倍,出現城鎮用地粗放、土地閑置、開發時序和用地功能混亂等問題。中國採取層層下撥的方式分配建設用地指標,在這一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現階段土地利用指標剛下達,實際建設用地已經超出了下階段的用地規模,寄希望採取既成事實的方式來爭取土地指標,出現土地已經圈起來,但建設規模卻很小,甚至土地圈而不用的現象。此外,由於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在建設用地指標的爭取上處於越有利的地位,一些地區通過全區域調撥的方式把土地指標集中在中心城市利用,甚至通過各種方法把非建成區人口作為建成區來計算爭取土地指標,出現一些城市囤積土地,而另一些城市得不到足夠的用地指標,資源錯配和浪費的現象並存。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