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陳星:簡論民進黨的路線轉型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03 08:54:01 |
一、推動民進黨路線調整的結構性壓力 民進黨路線轉型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其所處政治結構的改變,這種結構改變帶來的壓力一般比較持久。20世紀90年代民進黨路線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李登輝上台後改變了傳統上國民黨當局對民進黨的政策與態度,政治系統加速向民進黨開放,使民進黨的政治生存空間擴大。這使得以前一直無法大規模進入政治系統的民進黨忽然之間看到了希望,於是該黨開始由“外造政黨”向“內造政黨”轉化,從一個體制外政黨轉變成為體制內政黨。這種轉變影響到了“台獨”路線的存在狀態,在選舉的驅動下,以體制內競爭為主要特征的“溫和台獨”路線逐步取代了“激進台獨”路線,成為民進黨的主流政治訴求。 自民進黨成立以來,其政治訴求和行為方式一直帶有不同程度的對抗性色彩,即強調通過強力對抗的方式進行政治鬥爭,筆者將這種行為方式稱為“對立-衝突”型行為模式。在具體的政策訴求上,這種對立性表現為政黨在選舉時主要選擇身份區隔意涵強烈的族群議題和統“獨”議題,而不是用相對比較溫和的民生議題進行政治動員。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民進黨的政治動員基礎在於社會的分歧與對抗性觀念結構,而不是理性的政策選擇。對此台灣學者吳乃德有明確的說明,其在199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談及未來選舉的政治動員時列出了台灣社會存在的三種主要分歧,即民主理念、“國家認同”和族群認同。他認為:“隨著民主體制在台灣的逐漸鞏固,民主理念的分歧將逐漸過去,不再成為政黨訴求或其社會基礎的主要分界。‘國家認同’和‘族群認同’兩個議題,因此乃並列為選舉政治動員最重要的基礎。”事實證明,雖然不同時期強度有所不同,民進黨在幾十年的政治動員中無論是執政還是在野一直沒有放棄過這種對抗性模式。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