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毅夫: 深挖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14-03-14 08:59:27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訊/對2014年的世界經濟前景,國際上不乏樂觀聲音,而對中國經濟則是悲觀論調居多。在新的一年,中國應該有長期應對可能出現的外部衝擊的心理準備,也應該樹立起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

  經濟參考報發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文章稱,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下滑,2010年至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4%、9.3%、7.8%、7.7%,國外不少評論家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因素造成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所致,唱衰中國之聲因此再度此起彼伏。但是,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這既有中國主動調結構的因素,也有國際經濟周期的外因。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被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拖慢,投資則因上一輪反周期刺激的項目基本完成而放慢了腳步,只有國內消費增長還較正常,增長速度慢於改革開放以來達到的年均9.8%實屬正常。

  2014年,外需仍將相對疲軟,但在中國,不論地下鐵路、污水處理、環境保護還是產業升級等方面都還有大量的投資空間,這些項目都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率。用好中國與發達國家發展差距的後發優勢、政府相對健康的財政空間以及充足的民間儲蓄和外匯儲備來啟動內需,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應可保持7%至8%的中高速增長。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須關注的收入分配擴大和腐敗等現象則是由於雙軌制改革所保留的一些扭曲所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伊始,中國仍然是一個低收入國家,資本極端短缺,為了保護補貼違反比較優勢、缺乏自生能力的資本密集型大型國有企業的生存,而保留了金融和資源等要素價格的扭曲,這種保護在當時是“雪中送炭”,但今天中國已經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絕大多數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已經符合中國的比較優勢,繼續給予補貼則成為多餘的“錦上添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要把要素市場上殘存的扭曲消除掉,讓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都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等使用各種生產要素,公平公開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以共同挖掘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