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一個台灣家族百年歷史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3-10-03 09:57:00  


鄭鴻生著:《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〇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台灣的認同問題與世代差異

  作者:鄭鴻生(台灣學者)

  “我在這里談世代差異,指的不只是同一社會群體自發的時代變化。台灣還有著特殊的歷史事件所帶來的世代差異,就是1895年的乙未割台、1945年的回歸祖國,還有1949年的兩岸分裂等等。這些特殊歷史事件所帶來的不只是一般的世代變化,而且還是世代斷裂。”

  1 國民黨退到台灣後的民族精神教育

  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開始全面在中小學校實施民族精神教育。然而我要到1963年秋天升上初中之後才真正開始上中國歷史與地理課。原因是台灣那時從小學升上初中要通過聯考,為了減輕學童負擔,只考國語與算術兩科。於是小學課程裡的其他科目包括史地的時間,幾乎全部被挪用來加強國語與算術。因此對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而言,這是完整的中華民族教育的真正開始。

  中國歷史從黃帝開始,接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路講下來。中國地理則從有著三十五省的一張地圖講起。這張中國地圖以其形似而被昵稱為一葉秋海棠。這張地圖被凝固在1949年,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卻是我們學生用以認識中國地理的基礎。

  那時鐵路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交通建設,詹天佑是耳熟能詳的民族英雄。這是初受民族教育的台灣少年的共同記憶。

  其實這類民族教育在年幼的時候就已陸續出現在小學的國語課本上,即使零零碎碎,效果還是蠻大的。我記得還是七八歲時,一個下著大雨的日子,水溝不通,尚未鋪上柏油的巷子滿是泥濘,我和鄰居幾個頑皮小孩在雨中玩起大禹治水的遊戲。“大禹治水”是我們從學校的不知什麼課上剛學到的故事。

  國民政府的民族精神教育對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影響是如此重大,我讀高中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還有同學組織了地下社團取名“丹心會”,宗旨是“志在恢復漢唐雄風”。丹心會取自文天祥《正氣歌》,顯示出民族教育的刻骨銘心。當然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有其反作用,當年受過這種教育影響的我們這代人,後來有不少卻走上了台灣民族主義之路。然而不管如何,對活在當年庸俗、自利、謹小慎微的庶民社會中的台灣青少年而言,民族精神教育的確是生命成長的第一個啟蒙力量,是超越小我,追求大我的一個很給力的教育。這個力量是後來1971年保釣運動的一大動力。

  然而這樣的民族教育有個明顯的缺漏,那時兩岸是劍拔弩張,互相對立,我們學到的中國歷史與地理是在海峽對岸那個觸摸不到的“神州大陸”。兩岸的隔絕與對立,在幼年時刻就銘刻於心。

2 戰後美國思潮對台灣的影響

  對於台灣戰後新生代提供啟蒙作用的,還有另一個重大思潮:在經歷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嚴厲氣氛之後,台灣從六十年代開始有個出版的榮景。不少大陸遷台的老出版社將他們在三十年代前後大陸時期的老書大批翻印,涵蓋了大陸時期那二三十年間的各種思潮與論戰。這種景況有如一場思想的盛宴,是我們父母輩所未曾經歷過的,帶給當時台灣的青少年另一類重要啟蒙。

  六十年代也是五四運動的文化與思想方面在台灣重新演練的時代。作為中國現代革命重要一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經由翻印的出版物在台灣重新出現,還借著《文星》雜誌的“中西文化論戰”,讓當年的中國現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演一遍,有若一場為戰後新生代所辦的中國近代史的補課。但是這些補課與重演卻都有個重大的限制,就是當時的親美反共思想框架。我們當時讀不到左翼陣營參加這些論辯的圖書文字,學到的只是五四豐富意義中的有限面向。不僅如此,我們對日據時期台灣左翼前輩的活動也毫無所知,甚至連林獻堂等人較為溫和的抗日活動也不見諸當時的出版文字。

  六十年代又是冷戰時期美國文化開始全面影響台灣的年代,歐美青年那時對既有體制的造反行動如反越戰、民權、嬉皮、搖滾樂及新潮電影等,大量傳入。台灣的文藝青年如饑似渴地接受了全球青年造反風潮的感染。歐美青年運動除了帶來政治方面如反越戰與民權運動的衝擊之外,還有著文化方面的深遠影響,經由音樂、書刊、影像的傳布,美國青年的“反文化”運動,從花童、嬉皮、搖滾樂到嗑藥等等思潮,也感染了那個年代的台灣知識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