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內生性技術進步才是中國經濟源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8-16 08:20:45  


 
  文章分析,真實經濟世界一般不會兌現靜態的假定。首先,看起來不缺錢的有關投資主體,即便是民營資本,其最終用於此輪投資項目的資金依然主要來自於銀行信貸;其次,誰來管控投資風險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難題,事實上銀行在這個過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再次,今日中國的投資率早已達到上限,局部投資結構的改善,無法改變整體上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也無助於提高投資效率,如若缺乏有效監督與執行,還會進一步加劇經濟失衡,收入分配失衡、進一步滋生腐敗,加劇環境污染,浪費資源,推高資產價格。

  照理,在常態經濟環境下,經濟是不可以被“刺激”的。質言之,中國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本質上不取決於投資或消費驅動,而取決於知識、信息、研發創新等所引致的技術進步以及人力資本增長等核心內生變量。技術進步的內生化,要求中國必須加大對研發與人力資本的投資,盡快實現要素價格市場化,提高勞動生產率。

  從經濟學理論上看,所謂“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本身並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至多只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或者說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最終取決於內生性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如果說,僅僅依靠資本品的投放就能迅速拉動經濟增長,那麼全世界最不缺資本品的國家就屬美國了,而美國在2008年後深陷次貸危機泥沼時卻並沒有啟動一攬子刺激計劃,個中原因難道不值得細究嗎?這些年去過美國的人都看到了,美國不少地方的基礎設施早已到了需要大規模升級換代的程度,若是放在中國,說不定早已端出幾個“四萬億”投資計劃了。可是美國經濟的決策者和市場主體非常明白:假如沒有基於技術創新的驅動,大規模的投資無異於飲鴆止渴。因此,美國這幾年在恢復經濟增長方面主要採取了“出口倍增計劃”、“製造業回流”,以及藉由美元本位來恢復金融業的活力,美國經濟也因此逐步走出了低穀。

  相形之下,2009年以來,中國依靠大手筆投資儘管使自己在全球衰退泥淖中率先上岸,但由此付出的代價一點也不小:揮之難去的通脹陰影、不斷推高的資產價格、日漸扭曲的經濟結構、失衡加劇的內外經濟、愈發難控的系統性風險,每一項都是令決策層頭痛的高難度命題。

  文章認為,今日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複雜難題,既是以往發展模式沉屙的陸續表達,也是經濟遲遲未能戰略轉型付出的邊際成本。所有懂得經濟發展機理的市場主體都應該明白:投資之於經濟增長最多只有工具價值,經濟學意義上也沒有所謂的“消費驅動型增長”概念,至於進出口,其實是經濟體之間資源禀賦的一種互換。唯有以知識為基礎,以技術創新抑或技術革命為源動力的經濟增長才是持續有效的經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