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女王統而不治贏得尊重

http://www.CRNTT.com   2012-06-06 11:12:37  


 

  進入改革時代(1830年至19世紀末)後,英國的責任內閣制正式確立,“議會至上”原則已經牢不可破,國王進一步變成了“虛君”。雖然在憲法意義上,國王仍然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國教教會領袖,但實際上手中僅剩下被咨詢權、鼓勵權和警告權三種微不足道的權力,“統而不治”成為“君主制的新典範”和“各代國王的行動準則”(溫斯頓.丘吉爾:《英語國家史略》),君主權力的虛化徹底完成。

  權力的虛化,為英王贏得國民的愛戴而非痛恨創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有一個時常改革弊政的專制君主,就有九十九個只知製造弊政的專制君主。”(密爾:《代議制政府》)。專制君主擁有權力,必然危害民眾,因而成為民眾仇恨的對象。權力虛化,國王就不能恃權為害,民眾對國王的怨恨和反感就會大大降低。

  同時,因為超脫於黨派政治之上,且可用長期在位積累的豐富政治經驗提出合理化建議(比如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共經歷20屆內閣11位首相;伊麗莎白二世至今共經歷12位首相),引導國家政治事務,一定程度上幫助克服民主政治“愛動和喜變”的缺點(托克維爾語),君主仍能保持其國家和民族、傳統和權威的象徵地位,成為“ 不安全的世界中一個代表團結的符號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語),成為公眾激情與想像力的重要寄托和歸宿。正如羅素伯爵所指出的,人不但是一種理性的動物,還是一種激情和想像力的動物,因此永遠都需要將激情和想像力寄托在一定的權威上。

  進而言之,正是因為廁身於憲政民主制度框架之下,才使得英國君主制度能夠在民主共和潮流浩浩蕩蕩、自由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的現代社會,繼續長期存在並得到國民的擁護。20世紀以來,憲政民主制度下的英國君主和王室,主動或被動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壓縮王室特權,增強王室活動的民主性和公開性,自覺接受民選政府、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和制約,在貴族政治早已沒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較好地維持了王室的形象,贏得了多數公眾的認可和支持。

  與英國的王權相反,歐洲大陸和東方國家的一些傳統專制主義王權,卻因其絕對化而最終在席捲現代史的民主化浪潮中土崩瓦解,散為歷史背影中的一抹輕煙。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一條規律,那就是,一些有價值的傳統政治制度和設置,只有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主動廁身於憲政民主制度框架下,接受憲政民主制度的規範,在憲政民主的軌道上發揮作用,才可能煥發生機,洗去糟粕,展露精華,一如英國的君主制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