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秦輝:《論語》是怎麼成為經典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4:17:52 |
孔子之功非《論語》,紹述“聖道”在六經 陳明先生說,訓詁不僅要從字詞中著眼,而且要放在歷史的發展脈絡中去看,這個說法我很贊成。正是從歷史發展角度講,古儒崇奉《五經》而不是《論語》,這完全可以理解。 孔子及其學派當時的主要事業是什麼?主要不是弄了一本《論語》教人修身養性,《論語》也不是孔子自己寫的。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今天這話被許多人理解為他自認主要是教育家,培養了很多學生。這樣理解其實也不對。所謂“述”,並非講課,而是“紹述”即整理、闡揚之意。整理什麼?就是整理三代(其實主要是西周)的典籍,也就是“好古”。所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能分割的一句話,它的意思並不是“只教書,不寫作”,而是“紹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創作,堅信並弘揚古代的道理”。 可見孔子並不標榜自己創作了什麼,就算《論語》是他的口授作品,與他整理、編輯的西周典籍即所謂“六經”相比,也並不重要。孔子也沒有標榜教出了多少學生,但很自負他傳承了周公之道。前述司馬遷、班固等人強調的也是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之功。按照漢儒的說法,《易》的《易傳》,包括《彖傳》、《象傳》、《系辭》、《文言》、《說卦》等皆出孔子之手;《詩》三千篇,經孔子删定為三百零五篇,並皆配弦歌;《尚書》三千篇,孔子删定為百篇;《士禮》十七篇,為孔子編定;《春秋》則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並參考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史官的“史記”(指當時的官史,並非後來那部“太史公書”)修成的(《史記.孔子世家》)。儘管這些說法具體到每一項都爭議不少,但孔子紹述古典之功是公認的。總之,孔子一生心血所寄、他畢生事業的核心,就是他系統地整理了西周以來的典籍,“堯舜文武周公之道”因以載之,而不是他自己創作了什麼。 當然除了整理六經,他還幹了許多事:他曾經風塵僕僕到處游說,希望當權者按他的意圖來“從周”,他也確實立學杏壇,為傳承“周公之道”培養了許多門生。但所有這些都是圍繞“吾從周”而為,而承載“周制”弘揚“三代”價值觀的,主要並非《論語》,而是“六經”。 不僅那時儒家的經典是“六經”而非《論語》,甚至儒門的宗主究竟是孔子還是周公,也長期存在著爭論。李零指出孔子生前不是、也不承認自己是聖人,是他死後子貢、宰予等一幫門生把他抬舉成聖人的。其實,子貢他們遠未達到目的。所以直到漢代,在儒家內部的經學論戰中古文經學派仍然主張儒門的宗主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孔子是“先師”,周公才是“先聖”。先師傳先聖之道當然也是偉大貢獻,但不能與先聖等量齊觀。儘管這種“傳經不傳道,尊周不尊孔”的論調從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看實際上是儒表法裡狀態下“從君不從道,尊官不尊士”的反映,但從學理上講,這種說法和孔子自己一再講“從周”、強調對於周公之道自己只是紹述者而非創作者是密切吻合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