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屠呦呦獲獎爭議”背後的中西文化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11-10-20 14:25:58  


 
多獎勵個人才是國家創新的源泉

  對於個人獲獎,一個普遍的憂慮是,太強調個人會導致科學界在研究中不合作不共享?

  李真真的答案直截了當:西方一直強調“優先權”,但事實上,眾所周知的是,他們的合作與共享卻做得很好,貝爾實驗室等一個單位產生若干諾貝爾獎得主早已是科學界的佳話。

  多年來,李真真對國外科學獎勵運行模式多有研究,她發現,西方科學界打破這一“怪圈”的秘密就在於:研究中每個人的貢獻都得到了承認和回報,比如他們的工作在晉級和薪酬有體現,而相關論文也同樣被接受。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別敦榮教授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

  別敦榮教授認為,“屠呦呦獲獎引發爭議背後,暴露出的是我國多數科研團隊中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在別敦榮看來,國內的科技大獎獲獎署名一般都是多人組成,所以對於核心貢獻認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被包容了,而如果一旦只獎勵給一個人,衝突大多就會顯現。

  “根源就是‘官學不分’”。別敦榮教授對此一針見血。

  別敦榮教授分析,當下,國內科技界極少數有職有權的專家壟斷著大量研究課題和巨額經費的現象早已廣為詬病。有高教研究學者就曾向中國青年報披露過一個典型案例:973首席科學家七成頭銜帶“長”。

  別敦榮教授說,很多成果中,組織者、主持人並不一定是原創思路的設計者和提出者,主持人的思想不足以創新或者他根本沒有時間創新,需要由其他參與者來提供,原創性的思想得不到重視,學術至上的氛圍難以出現,形成的必然是扭曲的導向機制。

  這也正是不少人擔心的問題:強調個體價值,或將成為某些行政領導和學術權威攫取學術資源、學術成果的正當理由。

  一位科學網網友就此留言,我的導師在課題中貢獻最大,但是輩分不夠,原本可能在國內大獎報獎署名中排在後幾位,如果僅僅獎勵個人,那只有等待出局的命運。

  “如果不能打破官學不分,簡單地照搬個人授獎模式,屠呦呦爭議的各類畸變仍將存在。”別敦榮教授說。

  李真真則建議,應該建立制度化的規則來認定誰占有“優先權”,“科學研究必須承認和獎勵提出原創思想的科學家,多一些獎勵個人的,這才是國家創新的源泉,關鍵是設定合理規則選出讓人信服的那一個。”

  李真真說,誰占有優先權的確認,在國際上有通行的標準,比如獎勵需要科學共同體來認可,發表論文的通過論文引證就可以追溯;或者在學術會議上談論一個思想或者技術路徑,都有嚴密的記錄可以查閱。

  她曾對美國建築師學會評獎進行過專題調研。

  該學會所有獎項中最高級別的是金質獎章,設立於1947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金質獎章每年最多只能有1位獲獎者,以獎勵對建築理論和建築實踐有深遠影響和貢獻的人。

  李真真介紹,在該項評選公開發布的評獎規範中,對於誰提名、誰推薦和誰接收、誰評審,均有著清晰明確的標準、回避制度。對於利益衝突,政策文本甚至包含了這樣的細節:推舉者不能是被提名者所在公司的雇員或上級。(作者雷宇2011-10-18 15:3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