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占領華爾街”的潛台詞 | |
http://www.CRNTT.com 2011-10-20 09:24:39 |
“金融的邏輯”走向悖論 歷史上,金融是從貿易中產生的,本來是為真實的商品和勞動提供服務的。最早的銀行都是貿易銀行,與海上貿易密不可分。海上貿易興起提出了一個問題:一船貨遠航而來的過程中代價高昂,因此船主不願在沒拿到錢的情況下先發貨,因為他怕不能按時拿到錢;而買方也不願在沒有拿到貨的情況下先付錢,因為他怕船跑掉。這樣銀行就應運而生了:以“信用”為擔保為交易墊支,通過買賣雙方讓渡一部分預期收益獲得收入。因此,金融游戲的真諦就是以時間獲得金錢數字的增加。當這個真諦被現代科技所演繹,時間與數字的游戲就可以跟真實經濟“脫鈎”,這就是金融工程。金錢可以通過互相買賣與真實商品無關的合同而獲得,可以通過套取不同國家的利息差別而獲得,甚至幹脆從匯率的快速漲跌中獲得。據估計,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由金融工程製造出來的衍生金融物品高達400萬億美元以上,而美國的年GDP才不過14萬億美元。 這套游戲的問題在於:數字可以通過金融工程不斷製造,但貨幣發行卻是需要真實經濟依托的。當虛擬的數字只是被囚禁在虛擬交易的想象“籠子”裡,那他對真實經濟也沒有太大危害,但是當真實經濟預期變差,人們想把虛擬的錢變成真實貨幣購買物品,經濟就會無力支撐,於是“金融塌方”就發生了,導致貨幣貶值和失業同時發生,這正是美國經歷的景象。貨幣本身是真實商品的符號,只有能與真實商品進行交換的貨幣才是有價值的,因此貨幣需要種種產量有限而同時需求最廣的真實商品作為“抵押物”,從黃金到石油到礦物、糧食等大宗商品都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性質。然而數字游戲卻是無限的,幾乎不受限制地快速膨脹。當有限遇到無限,悖論由此產生。而當悖論爆發,悖論的製造者得到的卻不是懲罰而是救助,悖論的受害者卻被拷上了新的債務枷鎖。這就為“占領華爾街”的烈火提供了煤油。 “占領華爾街”走向何方? “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活動的發起和命名於2011年7月產生自Adbusters.org網站,該網站進行了兩個月組織活動,於9月17日正式策動了“占領華爾街”行動。 Adbusters實際上是個非營利組織,成立已超過20年。根據英文維基詞條,該組織是一個“全球網絡”,主要由藝術家、活動人士、作家、嬉皮士、學生等構成,鼓吹“反對消費主義”。此前該組織也曾策劃過一些在西方有影響的活動如“無購物日”(Buy Nothing Day)、“不看電視周”( TV Turnoff Week)等。由於該運動由一家“文藝”網站發起,並且最初參加者大多是些看上去不諳世事的“文藝青年”,因此被廣泛批評為“沒有具體目標的街頭行為藝術”。然而,10月5日,活動蔓延至數百個城市,包括工人、教師在內的多個行業工會也加入進來,“行為藝術”變成了真正的社會運動。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