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11-06-28 11:45:43  


 
國企及官僚成為新利益集團

  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是個轉折點。為了應付危機,國家出台了巨大的財政金融計劃。而龐大的財力都是通過國家本身,即國有部門而實施下去的。這就導致了利益集團的急劇擴張。國有部門的大擴張,馬上打破了原先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相對平衡的狀態,國有企業取得絕對的主導地位,快速地擠占了民營企業的空間。民營企業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今好時光不再,它們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例如通過移民等方式退出中國社會。

  更為嚴重的是,國有部門的擴張,也沒有為傳統社會階層帶來任何好處。在傳統計劃經濟下,國有部門是工人階級的制度基礎。但現在的國有部門已經具有了不同性質,國有企業很難說是國家的,而更多地屬於國家企業管理者或者國家的代理人的。實際上,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社會不公正、收入差異擴大、腐敗等等現象的根源(本欄早先已經論述過)。

  官僚系統本身也儼然成為既得利益集團。改革開放之後,儘管有“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目標,每次改革也是想縮減政府機構和官僚人數,但實際上是相反的。官僚系統越來越大,社會越來越小。在分權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層級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例如原來的地區級只是“行署”,即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而現在則已經演變成實體,一級政府。同時,也出現了計劃單列市。這不僅僅是官僚機構變得龐大的象徵,而且更是攔截了中央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官僚機構的無限擴大,必然造成社會空間的縮減。隨著財政稅收向官僚機構集中,國富民窮變得不可避免。更為嚴重的是,官僚機構嚴重和社會脫節,一個個官僚機構猶如一個城堡,和人民沒有有機的關聯。而且,官僚系統開始演變成獨立的系統,它們享受市場的好處,而可以豁免市場的壞處。無論是社會保障、醫療、住房和食品,各種不同的特供系統不斷湧現。一個嚴酷的事實是,中國的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而在官僚系統嚴重和社會脫節,感受不到人民疾苦的情況下,哪裡能夠出現改革的動力?

  而在各種利益集團大擴張的同時,執政黨領導層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能力,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制約,從而大大縮減。因為黨內民主的需要,領導層實行集體領導,並且領導層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例如政治局常委從1980年代的5人擴大到現在的9人)。黨內民主的程度擴大,意味著權力在頂層的分散狀態。因為權力不再集中,權力的行使自然不再有效。再者,因為分權只是對地方政府的分權,而不是向社會的分權,社會組織不能發育起來。同時,社會也沒有能夠影響政治過程的有效機制,因此既無能對主張改革的領導層有所支持,也不能對既得利益有所制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