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http://www.CRNTT.com   2011-05-16 10:32:15  


 
  今天作為採訪手段之一的“記者暗訪”,正是起源於19世紀末一位女記者對精神病院的大膽“潛伏”。1887年,在普利策手下工作的伊麗莎白.簡.科克倫得到消息稱,布萊克韋島瘋人院的病患們遭受非人待遇,為了增強報道的真實性,她經過不斷練習後,裝成瘋子,被送入瘋人院,並在那裡度過了10天。10天後,紐約世界報刊發了《在瘋人院鐵欄的背後》的特別報道,向全美公眾展示了一個醫生冷血無情、護士心狠手辣、食物令人作嘔、居住條件肮臟不堪,像監獄般的精神病院。此文轟動一時,迫使政府對瘋人院進行調查,並撥專款用以改善精神病院的條件。同時也讓科克倫的筆名,內莉.布萊(Nellie Bly)永遠地刻在了新聞傳播史上。

  精神病人鑒定令人堪憂,1973年羅森汗實驗中8位正常人“裝瘋賣傻”卻順利入院

  提到瘋人院,就很難不提1975年奧斯卡大獎的影片《飛越瘋人院》,它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Ken Kesey)的同名小說,故事本身描寫了精神病院這一陰暗角落里不人道的種種細節,雖然它絕不是單純的精神病院故事,其意義也遠在黑幕爆料之上,但作品中主人公假裝精神病卻順利入院的情節卻並非沒有現實寫照。

  1973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羅森汗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招募了8位健康的自願者,假扮精神病人前往精神病院尋求診斷和治療。8位假病人對醫生詳稱有幻聽(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之一),結果他們先後在五個州的12家精神病院都順利住院,其中7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平均住院19天。羅森汗將這個看似荒謬的研究結果以《當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為題,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引起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的轟動和強烈關注。雖然學術界對這個研究有爭議,卻也難免讓人憂慮——若精神疾病診斷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

  爭議實驗被廣為採用,20餘年5萬例精神病人被切除腦組織

  另一部好萊塢著名影片《禁閉島》中,主角殺死妻子後,因被鑒定患有“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雖被採取強制措施,精神病學界打算利用他試驗最新的精神病診療方法“角色扮演”。不得不提的是,這種診療革新的產生,是為了替代另一種被認為“慘無人道”的手術:腦前額葉切除術。

  20世紀30-50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該手術源自1935年,富爾頓和雅克布森對黑猩猩的手術試驗,試驗後的猩猩攻擊性大幅降低。它引起了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的興趣,被其推廣到人類臨床試驗上,並獲得成功。莫尼斯也借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受到莫尼斯啟發,美國醫生沃爾特.弗里曼發明了一種更為迅速便捷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開始被美國精神病院廣泛採用,在1936到50年代期間,美國約實施了4-5萬例手術,僅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科學認識的不足,因並發症嚴重,腦科學研究的進步也使得學界意識到,該手術缺乏明確的神經生理依據,屬於“邊研究邊改造人腦”的高風險手術。它開始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指責和批評。

  □ 曝光過後,是不斷進步的精神病治療體系

  1960年肯尼迪推動人性化的社區治療模式,精神病治療不再單靠精神病院

  1960年,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值得一提的是,其妹原本被認為是智能發育障礙,後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並接受了額葉切除手術。肯氏當選總統後,十分熱衷於修訂針對精神病患的國家政策。61年,在精神疾病及健康委員會(JCMH)法案中,政府授權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IMH)主導全國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美國精神病治療開始從精神病院等機構治療轉向旨在使精神疾病患者維持正常生活的社區治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