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孔子進入天安門的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1-01-14 10:06:43  


 
  ※尊孔的實質,是建立“國家、民族”認同的努力

  中國人的認同之惑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延續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認同。後三十年,則一直存在認同之惑,因為“反帝反封建”已經太過久遠,脫離現實,而全面擁抱“西方主流價值”又有傷民族自尊心。所以尋找一個新的認同迫在眉睫。

  這時候,樹立起“傳統價值”與“西方主流價值”並峙,號召國人凝聚在前一價值之下,共建偉大民族組成的崛起國家,就成為當然選擇。

  這樣的認同重建不乏先例

  不久前,馬英九在“元旦祝詞”中兩次提到傳統文化對台灣的意義,尤其是“六十多年來,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生活美感到藝術美學,它的傳統韵味,讓世界驚艶”,這讓大陸不少人心有戚戚。

  不必感嘆國民黨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發揚,其實國民黨也曾是反孔先鋒。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國民黨教育部成立後第一件事就是制訂《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廢止舊時獎勵(科舉)出身”,“凡各種教科書,務合乎共和民國宗旨,清學部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而當時尊孔幾乎是“當權派”袁世凱的專利。而到了1935年,國民黨找來10位教授,發表了當時反響巨大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其內容與七十年後的《甲申文化宣言》極其相似。

  ※告別“革命”,走向“國家”

  革命話語退位是尊孔大環境

  顯然,《甲申文化宣言》也不能看做孤零零的文化事件,宣言發表十天後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做了關於“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講話,這一講話強調共產黨的執政能力,評論界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將努力發掘作為執政黨的核心價值。

  建設執政黨則意味著對“革命黨”形象的告別,革命黨往往要製造磨擦、引起衝突,發展社會危機乃至暴力相對,執政黨則強調穩定壓倒一切,表現為協調、對話、避免衝突和維護穩定。革命黨的哲學是鬥爭哲學,鬥爭成為革命黨的硬道理;但執政黨的哲學應該是發展的哲學,不再以“領導全國人民繼續革命”作為合法性的來源。告別革命話語之後,則必須要新的政治認同來填補空白,建立文化,族群和政治體制上的認同是走出革命話語的必然選擇。

  用國家認同告別革命革命話語在迅速被國家的概念取代,不僅僅表現在反革命罪變成了“危害國家安全罪”。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主題曲就是《國家》,這顯然不是巧合。天安門廣場作為這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其重心緩緩往南移動,北端曾經最紅最革命,一再出現在郵票上的天安門,其地位已經被代表國家圖騰的國旗取代,用國家命名的建築越來越多,國家大劇院在大會堂西側落成,曾經的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也在03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前立過的種種“倒計時牌”,更是為中國人提供了與這個國家呼吸與共的直接感受。孔子入駐天安門廣場,並且矗立在國家博物館之前,實在是順理成章。

  (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1年1月14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