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評論:一中共表 共構新兩岸論述

http://www.CRNTT.com   2010-08-25 00:48:44  


 
  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如何進一步發展?有學者提出,既然“先經”的目標已經達成,是否可以進入“後政”的階段了?我們認為,目前還不宜立即進入兩岸政治談判階段。理由是:

  其一,兩岸步入和平發展階段僅僅兩年,和平發展還在耕耘播種期,距離收穫還需一段時期,兩岸民眾、特別是島內民眾現在僅是享受和平、和諧的環境,還沒來得及充分品嘗和分享和平發展的果實。由於李、扁十餘年的惡性執政,造成台灣普羅大眾的實際收入持續下跌,失業率高企不下,民眾痛苦指數不斷攀升。而馬政府上台後,碰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出口導向型的台灣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加之執政後的一些缺失,有違民眾的期望;再次是ECFA的意義與作用沒有向民眾講透,深怕與大陸合作會被“染紅”,結果被反對黨扣上“圖利大財團,罔顧基層民眾”的帽子,百口難辯,唯有默默耕耘,等待經濟收穫期的到來,讓事實戳穿謊言。而這一切均需時間。

  其二,對於大陸提出的和平發展政策,大多數台灣民眾包括相當部分的政府官員、社會精英等還在觀望中。畢竟兩岸分離、敵對、衝突超過60年,在冷戰的大環境下,長期以來相互詆毀、抨擊造成的意識形態桎梏與觀念的堅冰是難以一下子打破和溶解的。加之台灣地小體薄,總體實力遠遠比不上大陸,因此,時時警惕是否會被大陸吞併;且無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均對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不理解、不信任,並將之“汙名化”,造成大多數台灣民眾對大陸心存疑慮,認同下降,普遍存在恐共、懼中心理;而這種觀念和心態,又成為反對勢力煽動仇中、反中,只要與大陸合作就是“賣台”的溫床之所在。因此,需要時間來逐步累積互信,化解敵對意識,打消他們對和平發展政策是否權益之計的疑慮。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兩岸學界及政策部門尚未就政治談判做好理論與思想、政策上的準備。眾所周知,目前兩岸合作最重要的政治基礎是立足於“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核心是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個“一中各表”雖然目前尚可維繫兩岸現狀,但遠遠不能滿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兩岸民眾對未來共議統一、共享繁榮、攜手復興的願景和期望;且存在著很大的隱患--由於缺乏共同認同和“兩岸一中”願景,致使台灣在台獨政客十餘年統治操弄下,民眾的國族認同已經發生重大分裂,所謂的台灣認同已經遠遠超過中國認同,“台灣至上、台灣優先”已成政治圖騰,任何政治勢力均不敢輕易擢其鋒芒。這也是馬政府上台兩年多來至今未能提出自己明晰的兩岸論述的最主要原因。而這猶如埋下一顆政治定時炸彈,如果不能消除這種認同危機隱患,台灣仍有分裂勢力上台的可能,仍有在台獨政客煽動下打破族群和諧、製造社會動蕩、破壞兩岸和平的可能。

  因此,當前擺在兩岸學界和政策部門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共同構建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兩岸論述,這個新論述應該能夠滿足“一中共表”的要求。唯有“一中共表”,方能建立起共同認同,方能使兩岸真正成為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方能取得兩岸論述的話語權,形成合力,化解包括反對勢力在內的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疑慮,為兩岸未來的政治談判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兩岸學界和政策部門應廣泛聽取朝野各界的意見及對方意見,通過理性思辨,反復溝通探討,相互說服妥協,求取最大的公約數,達成“一中共表”的新論述。這樣也就避免了因準備不足,倉促上陣而造成的兩岸談判衝突及與之帶來的政治危機。也唯如此,兩岸才能通過談判的方式取得共識,達成和平協議,為民眾造福。

  當台灣民眾普遍享受到和平發展成果,化解敵對意識,民意多數認同和平發展政策,以及兩岸學界和政策部門初步達成“一中共表”的新論述後,兩岸的政治談判時機就已成熟,簽署和平協議以及實現高層互訪,指日可待,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