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石油外交的國際戰略背景

http://www.CRNTT.com   2010-02-01 13:44:12  


 
  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冷戰時期,這個地帶被東西方勢力分割成為若幹個地區供應中心。冷戰結束後,特別是中亞和高加索國家的獨立,以及俄羅斯自身的對外合作,這連成了一個巨大的石油供應地理帶。顯然,中亞不再是蘇聯的南方,而是一個新的世界油氣供應中心,並將石油心臟地帶連成一片。

  這一變化對世界油氣投資、貿易、價格具有重大影響,實際上確定了歐亞大陸油氣地緣政治的格局。可以看到,俄羅斯、中國、歐洲以及美國等世界大國和地區勢力對這個石油心臟地帶具有越來越重大的影響。

  同時,圍繞著這個石油心臟地帶,在東邊和南邊的中國、印度、日本以及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石油“需求月牙形地帶”,也就是亞太油氣需求地區市場;而在心臟地帶的西邊,即歐洲地區形成了西邊的“需求月牙形地帶”。中國既是東邊“需求月牙形地帶”的核心,又直接連接著心臟地帶,是心臟地帶油氣通往亞太地區的陸橋,處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今後中國石油外交主要將圍繞著逐步進入石油心臟地帶,連接東邊“需求月牙形地帶”。

  為此,首先要明確俄羅斯中亞地區在確保周邊油氣供應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強石油外交力度,為油氣合作創造良好的雙邊和多邊關係。其次是加大對中東和非洲的石油外交活動,加強地區性和全球性的石油外交合作關係,使中國的油氣合作一方面由中東地區邊緣向波斯灣地區的核心區(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突破,另一方面由北非地區向西非、中非和非洲其他地區發展。通過油氣合作,向資源國正確傳遞中國與海灣國家、中國與非洲國家雙贏互利互惠,推動地區能源和經濟全面發展的意圖、願望與經驗。同時,還要發展與其他消費大國之間的緊密合作,進而推動新全球能源治理制度的建設。

  2.新油氣權力中心

  冷戰結束後,雖然出現以上在俄羅斯、中亞和大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空間的變化,但是從總體上看,上世紀90年代上述地區,加上南美和亞太地區的資源國普遍採取私有化和對外開放的政策,給世界展示了巨大的合作空間。進入21世紀後,隨著油價持續上升,一些區域的資源國經歷了90年代的對外合作,逐步開始調整本國對外油氣合作政策和合作模式,對過去幾十年來的油氣合作模式提出了挑戰。

  第一個區域是指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南美國家,在左派領導人的主持下,基本否定了以前與外國石油公司達成的合作協議,大幅修改合作條件和模式,推翻了上世紀90年代盛行的私有化、外包和由外國公司控股下的合同模式,提出以本國為主導的合作模式。在南美形成了針對西方的油氣權力中心。

  第二個區域是中亞地區。1991年後,隨著這些國家逐步對外開放,國內油氣產量的恢復與上升,加上國際油價的上升,使得他們有能力對原來不合理的油氣運輸通道、價格機制和合作框架提出挑戰。首先,在西方支持下建設巴庫到傑伊漢石油管道,將里海的石油直接運往地中海,打破了俄羅斯對該地區的完全壟斷;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建設通向中國的石油跨國管線,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合作不久建成了從土庫曼斯坦到中國的跨國長距離天然氣管道,打破了俄羅斯對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出口的長期壟斷局面。其次,他們提出了重新談判油氣出口價格。天然氣價格從原來的40多美元/千立方米,逐步提高到80美元、100美元和最近的230~250美元,逐步靠近歐洲價格。實際上形成了對抗俄羅斯的新的油氣權力中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