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台灣社會 反智主義崛起?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11:32:11  


台灣社會的反智主義悄然而起了嗎?
  中評社台北1月13日訊/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邱天助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反智主義的崛起”。作者認為:“這陣子,關於美牛開放、ECFA簽定,及施打流感疫苗的政策決定,搞得政府焦頭爛耳、社會紛紛擾擾,甚至影響‘立委’選情。日前,馬英九坦承溝通不足是問題癥結。然從社會層面觀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事件的論爭過程中,一股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的潮流,似乎正悄悄崛起。”文章內容如下: 

  普遍的定義上,反智主義是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具體表現在對知識的反對或懷疑,以及對於專家學者的貶抑和鄙視;反映著普羅大眾對小部分精英意圖掌控社會話語權的抗拒。 

  政黨再更替後,學者從政是馬政府特色,卻也是治國主要罩門。這批“新政知識分子”的內心大多擁有崇高理想,更有以天下為己任、舍我其誰抱負。他們真誠地相信,基於優越的專業知識和高人一等的智慧,由他們來幫助老百姓進行生活上的抉擇,一定比社會大眾自行判斷更為明智。由於未能體察民情,決策過程更缺乏廣泛的社會參與,因而一再引起名嘴的嘲弄和社會的疑慮,甚至造成民眾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 

  六十年代,美國著名的史學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曾寫了一本《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他明確的指出: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終將發現自己陷於認知的矛盾,以及一種幾乎是不可能的努力之中。他們相信民主社會中的公民,但又要抵抗這種社會所創造出來文化之鄙俗。 

  知識分子一向秉持“社會良心”做事,認為自己是為公益而生。但在一個民主社會,他們的自負遲早會遭受反彈。公眾不但拒絕知識分子成為他們的代表,甚至還可能把他們當作自己利益的敵人。當社會拒絕知識分子的政策決定和專業訴求時,他們往往感到不解,甚至受到傷害。“衛生署長”的眼淚泛起的正是知識分子的孤獨、無力與挫敗感。 

  反智主義是充分民主社會的產物,在正面意義上,能夠挑戰、制衡精英主義的唯我獨尊,突破知識階層既得利益者所製造的文化、政治霸權,因而保持社會活力與原創力;但反智主義也很容易遭受有心人的操弄與扭曲,可怕地將策略的議題轉向並化約為政治意識,無法進行理性的對話,逐漸削弱了民眾的判斷力,以及對知識追求的熱情,最後充分顯現出社會大眾在知識、智力、好奇心與視野上的貧乏。這也是為什麼流感疫苗許多科學數據、統計分析的呈現,民眾至今仍然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其實,馬英九所說溝通不足的語意似乎僅及政策說服的層次,這種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違背市民社會的理想,忽視公民參與及公共政治的積極性。當我們把相當一大部分民眾對自己利益的表述斥為“理盲”、“濫情”時,就背叛了這一市民社會的基本原則。誠然,施打疫苗的產生副作用的比例僅約十萬分之八,但在每件發生不良後果當事人的感受都是百分之百。因此,它不是機率問題,就像簽樂透彩一樣,重要的是有和沒有的結果。 

  要知,民主政治老百姓擁有社會參與的平等權利,並作為自由的市民在生活上進行選擇。因此,不管你擁有的知識和專業比別人多多少,也不能僭越這樣的政治權利和選擇自由,才能建立彼此的情感信任和共同價值觀。 

  從這幾次的慘痛教訓,馬政府必須學習到 最健康的制度,其公共決策應建立在最廣泛的參與,而未必是最專業的知識之上。知識可以為人們的抉擇提供參考,卻不能代替參與或抉擇本身。這種參與性,最終要求把我們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市民社會的理念,發展出共同參與及理性對話的遊戲規則,從而轉化出政治氣氛,以提升共同利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