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縣市長選舉 基本盤仍未改變

http://www.CRNTT.com   2009-12-06 07:02:21  


馬英九認為,選舉的成敗,與大環境、參選人與政黨的輔選都有關係,不適合歸納為單一的因素。(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12月6日訊/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廖坤榮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兩黨基本盤仍未改變”,文章表示:“地方三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雖然大致贏得了這次選舉,然縣市長部分,民進黨在宜蘭縣的勝選與國民黨自行參選人在花蓮縣的獲勝,對於台灣未來政治版圖發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文章內容如下:

  自從國民黨在上一次的縣市長、“立委”和“總統”選舉幾近獲致全勝之後,社會普遍認為國民黨既已充分主導中央的行政、立法機關,又牢牢地掌控地方政治資源分配,在擁有如此完全執政優勢的同時,自當對台灣的政治發展負完全責任。因而這次的選舉彷如美國的“期中選舉”,既是地方對完全執政的國民黨所進行的“信任投票”,當然也被視為是對馬英九執政績效的期中考試。相對而言,民進黨則企圖藉由此次選舉施展第二次“地方包圍中央”策略,並進而為再度贏回執政權的大目標鋪路。 

  選舉結果亦與馬政府的執政表現和國、民兩黨的改革績效有關。由於馬英九上任後又接連遭遇國際金融海嘯與八八水災,以致民怨迭迭,民意支持度經歷了幾波不小的震盪。而這種執政衝擊除了導致宜蘭縣的失守,以及藍營現有執政縣市得票率下降的驚險情況外,也在花蓮縣出現了黨籍提名人不敵自行參選者之尷尬結局。很顯然地,此次讓國民黨吃盡苦頭的,不只是馬政府的執政表現,更核心的其實是黨中央的威望不彰與地方的派系問題。 

  長久以來,台灣的選舉都與地方派系關係密切,民進黨與國民黨乃至於無黨籍參選人都在黨內提名過程中面臨如何擺平地方派系而天人交戰。為求勝選,政黨提名經常需要遷就地方派系,而地方派系也藉此綁架黨紀,此次國民黨在新竹縣、雲林縣、嘉義縣與花蓮縣參選過程之艱險,與派系利益凌駕黨意而黨中央又缺乏調和鼎鼐的能力和魄力不無關係。 

  根據過去的經驗,一旦黨內提名分裂,便會出現鷸蚌相爭造成敵對陣營得利的結果,而此次選舉國民黨黨內提名分裂除了出現在國民黨基本盤較穩的新竹和花蓮等地,參選人於提名不成後自行參選,還繼續背著國民黨的旗幟,以正藍軍的名義競選。在在顯示候選人即使違反黨紀也不放棄爭取執政優勢和資源的機會主義心態,以及國民黨地方派系組織利益認同高於理念認同的自利傾向。 

  此外,就此次縣市長選舉結果而言,總計有九位候選人獲得連任,僅有一位連任失利,連任成功率高達九十%,充分印證美國政治學者唐斯(Anthony Downs)所主張的“現任者優勢”定律。唐斯在《民主的經濟理論》中指出,現任者能連任成功有二個理由:其一為除非選民能從挑戰者找到更優於現任者的預期效益,否則選民寧可選擇現任者。其二則為挑戰者提不出讓選民覺得優於現任者的利多政策,導致選民無從考核及評估其預期效益,為確保現有利益,選民只好選擇現任者。 

  若據此觀察四年前好不容易由綠轉藍,讓北台灣得以展現一片藍天的關鍵地區宜蘭縣,可以發現此次國民黨雖然挾著執政優勢,並且將宜蘭視為一級戰區部署重兵加強輔選,卻因呂國華所提供的政策效益與宜蘭選民的期待有所落差,因而導致連任失利。因此與其將國民黨在宜蘭的失敗歸因於宜蘭人的“民進黨情結”,不如檢討國民黨的執政優勢為何未能有效發揮。 

  整體而言,國民黨在這次選舉得票率微幅下降,而民進黨則頗有起色。由於兩黨選票基本盤並未改變,而馬團隊在這一年多來的執政表現又迭受批評,因此此次雙方席次未出現明顯消長的現象,顯示國民黨仍然握有執政優勢,並且仍是目前藍營執政縣市主流民意的優先選擇。相對而言,台灣選民對於扁朝八年貪腐亂紀的不滿情緒則持續存在,對於民進黨的姑息逃避所引發的信心危機也沒有太明顯的改善。 

  因此在經歷此次地方選舉的洗禮之後,國民黨與馬政府進一步善用完全執政的優勢,從杜絕賄選到選賢與能,大刀闊斧進行黨內與國內政治改革,以不負選民期待,並為兩岸民主制度建立標竿。至於民進黨此次雖在宜蘭獲勝,然而在其他縣市並未大幅突破,應切實在黨內進行檢討與改革,才能徹底擺脫扁時代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