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評智庫:世界變局下兩岸關係大勢

http://www.CRNTT.com   2019-01-20 00:22:21  


 
  但也要看到,印度和日本都與中國有著不同於美國的關係。中日是一衣帶水的近鄰,雙邊關係長期政冷經熱,維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一直沒有大起大落,其中日本認定須臾不可失去中國市場是關鍵因素,日本很難充當一隻無所顧忌的“海狼”。對印度,美國的算盤可能打錯了,忽略了國際政治的板塊概念和東方文化的特點,實際上印度有自己的地緣環境、國家利益和外交棋盤,印俄關係的地緣內聚力是美國無法撬動的;中印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在世界政治中以合作為主,相互依存遠高於相互猜忌。中印雖有邊界糾紛,但也不是不共戴天之敵,印度不會拿比鄰關係換取美國的幫助。從戰略上看,涉及印度唯一的大問題是印度洋問題,而那裡的主要力量一是印度、二是美國,中俄都無實際存在,印度對中國的防範取決於中印戰略關係的性質。中國絕無從海上攻擊印度的必要和可能,故印度在家門口的設防對象不可能衹是中國,可能也包括美國等。美國強令禁止印度進口俄制S-400防空導彈一事就說明了這一點。經過中印領導人武漢會晤,印度已開始改變對印太戰略的態度,在香會上直接退出四方安全對話,其戰略姿態已露端倪。從整個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和印太海洋戰略架構看,印度的戰略選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三)中美冷對抗已不可避免

  1. 什麼是冷對抗?

  為瞭解釋後冷戰時代的國際衝突對抗,有人以阿以衝突為例提出了“冷和平”一詞,表示和平狀態下存在準戰爭形態的對抗,借用冷戰的“冷”字來表示不是真正的和平〔13〕。1994年2月,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歐安會上指出,歐洲面臨著陷入“冷和平”的危險,因而引起人們關注“冷和平”之說。他當時針對的是北約東擴,俄羅斯感到不安。這詮釋了缺乏安全感的和平。不過,事情遠不止沒有安全感,局部衝突和對抗還很普遍。筆者觀察一段時間後認為,後冷戰時代的和平是有限的、支離破碎的,而對抗是普遍和持續不斷的。故筆者於2002年提出了“冷對抗”一詞,並簡單陳述了其含義:在力量對比具有非對稱性的條件下,衝突的雙方不可能走向大規模戰爭,但嚴重的矛盾又使雙方處於對立和對抗之中,雙方的關係比較緊張,發生衝突的可能性較大。“冷對抗”既有局部性,也有整體性。其整體性表現為美國與一些國際力量的對立,因為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任何與之有嚴重衝突的力量(包括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都衹能選擇與之進行“冷對抗”。在以中國為包圍對象的“大弧圈”上彙集了具有“冷對抗”的這兩種特性的對立和衝突力量〔14〕。長期觀察的結果證明確實存在著“東亞地緣政治中的冷對抗〔15〕”,這是藉助地緣戰略理論建立的一種分析框架,也是對費爾德曼等人“涼戰”說的回應〔16〕。“涼戰”提出者的考慮是,儘管沒有實際戰爭,看起來“戰爭”雙方卻幾乎總在採取進攻行動,不停地尋求傷害削弱競爭對手;還有這種“戰爭”涉及最先進的技術,與冷戰時期採用的手段相比,正在更大程度上改變戰爭的模式〔17〕。沒有戰爭,卻有戰爭的雙方,這描述的是對抗而不是戰爭。在筆者看來,“涼戰”在形式上也是一種戰爭,而“冷對抗”的形式不是戰爭,而是多種形式的較量、博弈或鬥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