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對標全球500強我們尤須警惕規模陷阱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11 08:57:55 |
另一個看似繁榮實則心酸的數據是,在91家入選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中,來自煤炭行業的企業竟達到11家,如果再加上整合較多煤炭產能的電力企業,總數更達到了16家之多。上述這些中國企業,儘管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就其在全球價值鏈的獲益程度而言,卻沒有太多的戰略意義。類似的企業還有以上海汽車為代表的中國汽車企業,儘管在規模上早已進入全球500強陣營,但這些迄今尚未擺脫代工(OEM)地位的中國汽車製造企業,首先要回答國人的問題是:要是只計算自主品牌汽車的銷售額與利潤,他們還有可能進入全球500強嗎? 文章指出,在中國此番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中,真正具有戰略價值的企業,是以華為為代表的市場化新銳企業,只是迄今為止這類企業數量實在太少。作為1987年才創立的民營企業,華為在過去27年里取得的成績足以給中國國有企業樹立一個標杆化的市場參照系。華為2013年的營收總額達到388億美元,其中海外市場業務占比達到65%,其中僅來自歐洲市場的年收入即為52.3億美元。在研發投入方面,華為去年的預算為307億元,占其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2.8%,達到了國際一流科技公司的投入水平。持續的科技投入,使得華為在不少指標方面已經超越了昔日偶像愛立信公司。 中國企業榮登世界500排行榜次席的顯著進步,恰恰如一面多棱鏡,凸顯出了中國亟須深刻反思既有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以及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缺失。因為在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國際經濟秩序主導權以及重要產業控制力和財富符號爭奪的今天,簡單的企業規模與數量排名並不能準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的大小。作為當今世界的製造業巨人,中國更應從全球金融分工、戰略產業培育、產品定價權乃至創意設計等方面審視企業面臨的殘酷競爭。德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儘管與中國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德國之所以很自信,就是因為德國有著全球最頂尖的製造業體系。工業實力極其雄厚的德國,在工業技術、工藝製造、資源利用以及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方面,至少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都是中國的老師。上海汽車要趕上老師——德國大眾汽車,至少在未來10年里,仍是不可企及的夢想。 形勢比人強,不管再怎麼不甘心,美國終究會有一天將世界500強排行榜的首席大國讓給中國,但即便這一天真的來到,也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就有驕傲的資本。掌握他國經濟七寸的美國,是不會輕易將金融主導權讓給中國的。而美國企業在技術領域構築的高邊疆優勢,也是橫亘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堵高牆。 文章強調,支撐中國作為一流經濟強國的要素,絕非取決於中國企業在營收規模上的持續擴張,而是要看崛起的中國能否真正培育出100家擁有全球資源配置力的超級企業群。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基於金融價值鏈頂層分工框架下的話語權與綜合競爭力,中國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即便達到200家,其戰略及市場價值依然不會有本質的提升。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