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韓“申遺”大戰互有勝負

http://www.CRNTT.com   2014-04-16 10:06:43  


 
  由於韓國和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許多禮儀、典範和習俗都源於中國,又存在不少相互輸出、共同發展的文化遺產,因此這16項“申遺”中,許多都和中國有某種程度的淵源。

  如韓國最早申遺成功的“宮廷宗廟祭祀禮樂”(2001年),實際上是在“藩屬文化”期間,中國明代帝王向受“郡王”封號的朝鮮王室頒賜的,被東亞文化圈公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宮廷祭祀禮儀傳統;2005年申遺成功的“江陵端午祭”系以“節慶”名目申請,而這個“節慶”的源流,則是中國古老的端午節習俗,端午祭“申遺”成功被中韓部分媒體和網絡哄炒,一度引發“屈原變成韓國人”的一片驚呼,產生戲劇性的連帶效應;2010年申遺成功的“大木匠”,雖冠以“韓國傳統木制建築技藝”的名目,但許多中國學者卻認為,“大木匠”的源流,是中國唐代古木建,“根”在中國,韓國的申遺有“和中國搶”的意味;2011年韓國一口氣申遺三項,其中的“走繩”(古代走鋼絲)和苧麻紡織都被中方部分學者認為帶有“中國血統”;2013年韓國高調推出的重點申遺項目——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則被部分中國媒體、網民百般調侃,認為是“把中國人的泡菜也據為己有”,一度引發兩國網民的網絡“互噴”;此次的暖炕,自然也免不了這個俗。

  當然,有些中韓網民、甚至部分媒體爭搶對掐得不亦樂乎的“申遺”,最終被證明不過是以訛傳訛,如“風水”、“活字印刷”、“韓(中)醫”、“春節”,甚至“漢字”等都是如此,這些有的不過是韓國某些地方、協會或學者個人的一廂情願,被媒體或網絡片面炒作放大,有的則是無中生有的捕風捉影,甚至不排除個別極“雷人”的條目,是好事的兩國網友故意捏造出來“吸引眼球”和“聚集口水”的。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從官方到民間,普遍將“申遺”當作文化產業和“搖錢樹”來開發,幾乎從第一次“申遺”起,這一思路就貫徹始終,這種思路表現到“中韓申遺之爭”中,一方面會顯得“斤斤計較”和“牽強附會”,另一方面則不免給人以“惟恐不鬧大”、“惟恐中國人不來爭”的感覺——不管爭的結果如何,這樣做在客觀上都會讓“申遺”項目名聲大噪,吸引更多關注和人氣,而這本來就是韓國申遺的根本目的。

  不論韓國還是中國爭論者,許多人對ICH的規則、含義並不十分了解,一些爭搶便顯得毫無意義。如“端午祭”是以“地方風俗和節慶”名義申報,和“端午節”源流相同但含義各異,原本是不相幹的兩件事(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也在2009年通過審查),而“泡菜”和“暖炕”,前者指朝鮮民族獨有的製作越冬泡菜習俗,後者則同樣是朝鮮族特有的暖炕,並非把所有類別的泡菜、火炕“一網打盡”,通俗地說,“沒什麼好爭的”。

  ICH的“申遺”意在保護,並非給予申請方“獨家專利”,且既鼓勵多國聯合申報,也不反對一國申報後其它國家補充申報,如韓國2010年申報的“海東青訓鷹”,聯合申報國多達11個且申報成功,中國本身也有和他國聯合申報成功的先例(2005年,蒙古長調,和蒙古國聯合申報),諸如祭祀典禮等項目,本就既可聯合申報,又可補充申報,韓國已申報成功的項目中,同樣有跆拳道武術、阿裡郎民謠等原本為兩國或多國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