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網絡時代:傳統考據學何去何從? | |
http://www.CRNTT.com 2013-05-23 11:04:33 |
四、學者間的通信方式:由傳統的書信變為電子郵件。電子郵件瞬間即達,大大縮短信息傳送時間,而且還可以掛附件發送文字、圖片等資料。但傳統書信的格式、稱謂、敬語等逐漸消失,親筆書信所帶來的那種見字如面的感覺也不複存在。 五、資料庫與檢索:進入e時代以來,各類資料庫,尤其是各種館藏機構的電子資源越來越多,研究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擁有一個個人電子圖書館,掌握以往藏書家乃至圖書館都無法掌握的文獻數量。而且更為便利的是資料庫的檢索功能,研究者僅用很短的時間,便可以找到一個題目的前人研究論著,以及與該題目相關的資料。 六、網絡資源提供了大量學術信息,成為學者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目前,絕大多數主要的學術機構、專業機構都辦有網站,研究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個領域的基本情況。另外,一些知識普及類網站(如維基百科)、搜索引擎(谷歌)、書店和拍賣行網站,乃至專業研究者和業餘愛好者的個人網站都包含大量有用信息。 總之,在過去二十年中,由於電腦和網絡的出現,傳統的寫作方式、閱讀方式、學者間的聯絡方式、演講與授課方式、查閱資料的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者很難置身於這種變化之外。但是,在e時代為我們帶來極大的便利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其不利的一面。 e考據是傳統考據學的升級版 e考據這一提法,是台灣清華大學歷史所黃一農教授在其《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首先提出的,至今已有十年。這十年間,e考據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共鳴,例如浙江大學黃時鑒教授、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章可博士等,都對e考據方法提出正面回應;而且隨著各種資料庫建設的迅速發展,使用e考據方法治學的學者越來越多。其間也有學者對e考據方法提出批評意見,黃一農先生在2008年專門撰文予以回應,即《明末至澳門募葡兵的姜雲龍小考:兼答熊熊先生對e考據的批評》一文。 所謂e考據,就是充分利用電子資源進行考據的方法。在這個定義中,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電子資源,一個是考據,還有一個是方法。“電子資源”大家都很熟悉。考據學是一種治學方法,又稱考證學或樸學,主要的工作是對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輯佚等。對考據學,梁啟超曾說:其治學之根本方法,在於“實事求是”、“無證不信”。 清代考據學者不僅對傳統儒家經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還對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範圍內的傳統文化典籍進行了清理和爬梳。他們通過校勘、辨偽、輯佚、注疏、考訂史實等多種手段,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郭沫若在《讀〈隨園詩話〉札記》中說:“欲論古人或研究古史,而不從事考據,或利用清儒成績,是舍路而不由。” e考據和傳統考據都是方法,用黃一農先生的話說:“e考據與傳統考據並不是對立的兩套方法,e考據只是傳統考據學在e時代的升級版,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具有較多的可操作性,能在合理時間內進行先前較難施行的分析,並因此較有機會開創出新的研究格局。”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明白,方法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工具與手段,但它本身不是目的。無論是e考據,還是傳統考據,都有共同的目的。相較於傳統考據學,e考據有這樣幾個特點: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