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汲取往日發展教訓 釋放經濟增長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9-09 09:25:17  


  中評社北京9月9日訊/今日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既是以往增量改革負效應的陸續表達,也是改革向深層次推進過程中遭遇阻力的扭曲表現。改革必須取得關鍵領域的突破,方能釋放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決策層尤須鏡鑒往日發展教訓,力爭以政府自身改革為突破口,以配套的執行力破除市場化改革瓶頸,消除經濟邁向內生性增長的最大障礙。

  往日次優決策埋下苦果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中國經濟增長與調控周期總有驚人相似的地方。在逐步告別人口紅利、“入世”紅利和國際產業轉移紅利之後,經濟增長動力表現出更多的不確定性,現在看來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從經濟症候來看,今日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棘手問題,既與1998年前後的情況類似,又表現出了新的複雜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後續改革與調整的成本。

  1998至2002年,政府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去產能、化解金融風險,才開啟了2003至2007年連續5年超過10%的黃金增長周期。此後,由於爆發全球性經濟與金融危機,政府為了保持經濟增長趨勢不下滑,於2008年下半年啟動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決策層是希望通過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一些大項目的陸續上馬,來拉動經濟增長。其結果,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以及貸款投放的大幅增長,儘管是經濟困難時期刺激經濟增長的決策快餐,但由此帶來的負效應卻在不斷累積。例如,為了配合積極財政政策,銀行往往在對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有政府背景的貸款項目的盈利前景與市場風險未做充分評估的情況下即放貸,從而帶來了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的大幅攀升,進而拖累銀行業的競爭力。而每年動輒8萬億元的貸款資源,流向民營企業的不足10%,那些本來就握有最多資源的壟斷性國企卻獲得了80%以上的貸款資源,而國企投資效率低下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大量資本對房地產市場的投機,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系統性風險。而過於依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又使得不斷積累的產能過剩再度成為經濟的痼疾。

  回過頭來看,3年多前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既沒有超越上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政策框架,也沒有促進中國經濟的有效增長。整體而言應急性色彩較為濃厚。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儘管憑借當時儲備的足夠財力對經濟進行“熱啟動”,進而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走出衰退泥淖,但取得的復甦成果是以犧牲經濟轉型時機為代價的,也不得不承擔寬鬆貨幣政策引致的通脹風險,本質上是內含經濟波動乃至反覆的次優復甦。筆者當時就說過,假如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有效治理產能過剩問題並適度管控通脹預期,則中國經濟又將面臨大起大落的周期性風險。如今,中國經濟面臨外需收縮,上下游競爭擠壓,內部增長動力不振等問題,如果不能正視既往發展沉屙,延續既往見招拆招式的路子,就有可能在消化昔日次優決策苦果的同時,又要種下新的苦果。

  下一個增長周期靠什麼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