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讓龐大金融資產真正煥發內生活力 | |
http://www.CRNTT.com 2012-01-11 08:38:45 |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稱,中國金融領域的各項改革30多年來進展神速,金融資產規模一直在超常擴大,如今外儲規模、央行資產規模以及儲蓄規模均已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三大央行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加起來已超過8萬億美元,其中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約2.85萬億美元,歐洲央行約為3.5萬億美元,日本央行約為1.8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央行總資產高達28.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73萬億美元),分別是美、歐、日央行資產的1.66倍、1.35倍和2.6倍。數據顯示,從 2006年到2010年的4年間,中國央行資產擴張了2.4倍,2010年資產總額占同年GDP的67%。此外,中國也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已突破80萬億人民幣。 但是,中國要成為金融強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文章指出,如何讓金融煥發出內生活力,如何讓金融在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進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何讓如此龐大的金融資產真正發揮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眼下擺在決策者面前最重要的戰略性命題。 歸根結底,金融最基礎的作用,是與實體經濟相匹配,為實體經濟服務,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如何創造一個刺激內需的長效機制,推動自主創新和科學發展,都必須依靠本國金融業的全面發展和創新,都需要放到總體金融戰略層面來加以考慮。因此,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前提,就是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避免金融發展偏離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實現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從資金籌集型向資源優化配置型轉變。 為了盡早實現這樣的轉變,中國金融業必須整體布局,優化金融結構,促進金融轉型與實體經濟轉型相匹配。當前,中國經濟不是缺少流動性,而是過度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利率信號裝置失靈導致的資源錯配。對於許多中小企業以及微觀主體而言,總是難以享有金融資源的配置。中國金融體系最大的結構性問題,就是偏好於資本密集型工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現有以國有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體系,決定了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發達,而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相對落後。企業必須擁有足夠的固定資產甚至存貨作抵押,以及足夠的現金流以確保還本付息,才能從銀行借到錢。普通製造業在中國已產能過剩,因此企業必須出口,進而使得貿易順差加大,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的預期,升值預期又進一步導致國際游資的流入,流動性加劇。而科技企業既沒有多少固定資產,創業初期也沒有多少現金流;服務業有現金流,但缺少固定資產,因而他們都難從銀行得到貸款。因此,怎樣讓“水”流向不同金融層次,流向經濟金融的末梢循環,必須依賴更多的微觀和結構層面的改革。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