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尋找忠魂: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回家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1-09-24 08:19:39  


 
  尋找吳其璋 

  兩代人的不懈接力 

  上午10時30分,護送骨灰的車隊沿著騰密公路緩緩駛向騰衝。檳榔江水輕輕嗚咽,天空飄落絲絲細雨,道路兩旁,行人、學生、願者拉起“遠征軍忠魂歸國”的橫幅,肅目敬禮。 

  正當靈車準備駛過猴橋口岸邊防檢查站時,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騷動。手扶黑色相框的吳緣老人突然攔住靈車護送人員,像一個交不出作業的孩子,急切發問:“忠魂回國了,我家的忠魂呢?” 

  一邊是即將踏入國門的19具遠征軍將士遺骸,一邊是近千名翹首以盼的迎靈隊伍,老人的舉動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知道他的人,都會恍然明白他的焦慮,並理解他的冒失。 

  黑色相框裡,是吳緣的四伯吳其璋,著名抗日將士。盧溝橋事變後,29歲的“富二代”吳其璋從馬來西亞毅然回國,加入了中國遠征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在緬甸、印度等南亞地區投入的部隊高達50萬-60萬人。現有史料所載,第一次入緬作戰中,中國遠征軍犧牲人數超過6萬;第二次入緬作戰,駐印軍新一軍犧牲的人數是2 .7萬,新六軍犧牲的人數估計也在1萬-1.5萬之間。 

  吳其璋隨同部隊於1942年進入緬甸,這是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入緬潰敗後的第二次入緬征戰。 

  1944年,吳其璋在戰鬥中中彈犧牲,時任重迫擊炮少校連長。 

  因其戰功顯赫,且在部隊中任職較高,吳其璋犧牲後,美軍為其拍下了一張遺照,並予以厚葬。這張遺照,最終成為吳其璋留給家人的最後印記,也讓吳家人堅定“我要找到你”的決心。 

  尋找工作是從1948年開始的,當時任職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大哥吳其玉因工出差到緬甸,冒著各種危險,在密支那找到了四弟吳其璋之墓,並拍下當時墓地照片。 

  但隨後國內局勢動蕩,從緬甸接回吳其璋遺骨事宜被迫擱淺。至“文革”結束,吳其玉得到平反重返北京。此時,吳其玉已經年老體衰,只得拿出墓地照片,交給六弟吳其軺,讓其繼續想辦法接兄弟的遺骨回家。吳其軺正是吳緣的父親。 

  吳其軺曾是抗戰時期威名赫赫的“飛虎隊”飛行員,三次被擊落三次重返藍天,雖大難不死卻也傷病累累。抗戰勝利後留學美國,新中國成立後歸國,後在“學習班”學習20年於1980年平反,晚年全身心投入於四哥吳其璋遺骸的歸國事宜。 

  吳其玉去世前再次寫信給六弟,將接回兄弟遺骨作為臨終托付。吳其軺此後用了近20年時間進行尋找工作,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出國,2010年終於見到吳其璋的兒子,三個月後老人去世。 

  尋找吳其璋遺骸的“臨終托付”最終落在吳緣身上。 

  吳緣開始踏上尋找之旅時已是2005年,距四伯吳其璋犧牲已經61年,距大伯給墓地拍照已過57年,此時國內對遠征軍提及甚少,要找到墓地更是猶如大海撈針。 

  “沒有辦法,只能在網上發布信息,並給台灣方面寫信聯繫,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吳緣無奈說。 

  此後進展並不順利。但吳家兩代人的執著,很快在網上被傳為佳話,雲南女作家曉曙2007年前往緬甸考察時,志願前往密支幫吳緣尋找吳其璋之墓。 

  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周折的曉曙找到密支那一位華僑艾元昌老先生,當得知尋訪者的意圖後,艾元昌不無埋怨地說:“你們終於找來了,我都替你們看了60多年的墓了。” 

  那是2007年的12月26日,吳緣一家永世不敢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