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當信仰成為富人的“另類時尚”……

http://www.CRNTT.com   2010-08-25 11:44:51  


圖為“媽祖旦”慶祝活動現場。媽祖被奉為保護航海者的神明,然而媽祖崇拜的身份其實是“文化遺產”而非宗教活動。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訊/半月以來,轟轟烈烈的“李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場關於信仰的討論。至今,隨著警方的介入,“李一事件”的性質已發生變化,但更耐人尋味的討論,依然縈繞在“李一”這一符號背後的那些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身上:這些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比一般人富裕的“富人”,為什麼都熱衷這樣或那樣的“信仰”?這裡,我們試圖從社會對“信仰”的態度、以及“信仰”所扮演的角色,近距離考察這個問題。
 
“功利化”信仰的興盛 
 
  2/3中國信教者信奉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間神明 
 
  對於什麼樣的人更熱衷信仰或宗教活動,目前還未得到比較有說服力的實證。但從數據分析中看到的一個趨勢是,中國人也許比過去更重視信仰了。據官方年初公布數據,中國信教者約有1億人。若按民間統計數據估計,這個數字可能更大(雖然,“宗教信仰”如何定義,也許本身就是個模糊的事情)。 
 
  據2006年中國的一項宗教信仰調查,高達31 .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其中,2/3受訪者稱自己信奉佛教、道教或龍王、財神爺等其他民間神明。與此同時,財富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浙江溫州,人們越來越多地遇到所謂的“老板基督徒”和“基督徒創業者”,這些“信徒”出錢修建教堂、建教會和傳播信仰。(據美國國家公共電台7月18日報道) 
 
  “報”成為信仰的核心,“信神”是以虔誠換得“善報” 
 
  專注於宗教社會學研究的、華東師範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提出了所謂的“關係—信仰”模式。他在文章中提出,中國人相信天帝、天命,遵守著“有還有報的互惠原則”:中國人信仰宗教有一個深植的傳統,即是相信因果報應、相信人際關係與神人關係之間的彼此對應,如“天道福善禍淫”、“上天孚佑下民”的說法。 
 
  李向平指出,正是相信“報”,不僅使社會互動具有關係取向,即使是宗教行動也同樣具有了這種關係取向。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被用之於處理“神人關係”,進而構建了中國人的“現世的理性主義”(worldly rationalism)。正是基於“報”這一觀念,很多人的宗教行動和宗教心理,就不可避免地帶上關係主義和功利主義取向,對效用的關注遠,也超過對信仰的內容本身的關注。沿海商人熱愛宗教形式的活動,其中不少確是報有“以虔誠換善報”的想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