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之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日前在《聯合早報》撰文分析“中國亞細安自由貿易區與雙方關係的未來”,他認為,無論是東盟還是世界的其他地區,到現在為止,大都已經認同中國的經濟崛起,認同中國經濟在區域和世界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很多國家來說,一個理想的中國就是一個不那麼自私、能夠扮演領導者的中國。中國的實際經濟能力至少在區域內已經存在,但領導技能需要時間而得到發展。在過去,中國在東盟這個平台上實踐“和平崛起”。自貿區的啟動再次給中國一個機會,在推進和維持自貿區的同時去發展領導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東盟內的不同聲音和不同利益的浮現,並不都是消極的,它們會促使中國看到一個真實的東盟,進而促使中國在滿足各方面利益上積累經驗。只有當中國發展了足夠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技能來處理複雜的利益的時候,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內容如下:
中國東盟(亞細安)自由貿易區剛剛啟動,就開始傳出不和諧的聲音。當中國各方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慶祝而對自貿區抱有高度期待的時候,一些東盟國家則有很不相同的反應。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商界擔心自貿區會對他們造成衝擊,而要求其政府推遲實施與中國的零關稅。實際上,很多商品的關稅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在減少,自貿區的驅動不太可能對這些國家的產業構成直接的影響。但一些國家的一些組織或者個人對自貿區有不同的反應,倒是可以理解的。
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問題。很多人都會同意,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從自由貿易中獲得利益。但自由貿易的利益並不是可以在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個人之間達到平均分配的。有多得者,也有少得者;有贏者,也有輸者。中國本身的開放過程(自由貿易)也是充滿著不同利益之間的爭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早期,很多人相信開放政策會破壞中國的主權。在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過程中,很多人就大聲呼喊“狼來了”(西方企業進入中國)。但結果,主張開放的力量占了優勢。到今天,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世界上“自由貿易”的最強有力的推動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