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金融創新開放將經受嚴峻考驗

http://www.CRNTT.com   2009-09-08 10:33:15  


金融風暴過後,中國如何吸取經驗防範危機乃是關鍵。
  中評社北京9月8日訊/如何提高發展質量和建立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匹配的增長模式,已成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爭取權力和義務匹配的“話語權”,減少日益頻繁的外貿和投資摩擦、緩解就業壓力、以及降低沉重的增長代價所無法回避的嚴峻挑戰。尤其加快和強化以前並不擅長的“金融創新”和“金融開放”的力度,將是中國在“後危機時代”轉型過程中的最嚴峻考驗。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文章如是說。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倫敦會議,對之前引人關注的“是否涉及刺激經濟政策退出”的議題達成如下共識:金融市場正恢復穩定,全球經濟正在改善,但各國仍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前景持謹慎態度,並特別關注危機對許多低收入國家造成的影響。

  文章表示,因為這次會議是為本月底在美國匹茲堡召開的首腦峰會做的前期準備,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將代表國際政策合作的方向與世界經濟未來的變化趨勢。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政策“退出”尚早,但需創造良好的環境。

  當前世界經濟最先所面臨的課題是如何穩固由政府“輸血”所帶來的經濟復甦格局,再齊心協力去抵禦大量輸血給今後宏觀經濟所埋下的嚴峻的通脹風險,而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挑戰各不一樣。

  歐美國家主要是因為各國政府不能及時拿出流動性輸入機制的“關閉”(退出)方式(比如,要使政府成功退出關鍵取決於國有化資產能否在市場上賣出一個“好價格”等),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高企的局面,逼得貨幣政策採取強硬的180度掉頭的狀態,這對剛剛復甦的經濟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有些經濟復甦慢的國家就會面臨使政策左右為難的經濟“滯脹”狀態,這種狀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持續不能得以遏制,那麼,一定會波及到其他經濟已經復甦的發達國家中。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由於生產能力和增長的空間較大,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貨幣流動性的市場泛濫壓力,但是,大宗商品價格因為投機資本的猖獗而再次高企不下的可能性依然不小,所以,輸入性通脹同樣會困擾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穩定。對那些外向依賴性大、而目前經濟復甦程度低的國家而言,打擊尤其巨大,由此也會收窄世界經濟發展的空間。

           第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挑戰變得更為嚴峻。

  發展中國家目前最急迫的是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利用經濟一體化的外部環境,推動貿易和投資活動有序健康地發展。但現在的困難在於,世界經濟失衡下的外部市場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在縮小,而各國政府都意識到在“後危機時代”,以前長期賴以生存的美元價值體系會不斷惡化,目前取代美元或和美元體系能夠制衡發展的另一個國際貨幣體系也沒有準備好,所以,發展中國家雙邊之間都在加大合作力度以突破貨幣體系扭曲所帶來的增長制約。他們還需要國際組織給予更多“關懷”,需要發達國家為他們創造實現財富增長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