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香港物價“壟斷自由” 必須警惕

http://www.CRNTT.com   2009-01-15 15:33:11  


香港壟斷行業太多,是成本高漲的重要原因。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訊/香港《文匯報》今天發表藍海的文章“保民生須適度監控物價”。作者認爲,在“今天民生困頓,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的現實下,香港官員們還在高喊要恪守‘自由經濟’原則”,而奇怪的,正是在這種“金科玉律”下,大商家可以進行壟斷式的經營,甚至操縱價格肆意地攫取最大的利潤。作者強調:“政府應保障市場交易公平”。文章内容如下:

  新年期間,有兩則新聞尤引筆者關注和感懷,一是“無飯食”的市民愈來愈多,食物銀行的口糧供不應求,香港社會的貧窮,逐漸演變成社會問題,使人感到恍如時光倒流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感;二是香港民眾展望2009年,乃全球最悲觀的一群。 

  很多人不禁要問:今天的香港何以“黑雲壓城城欲摧”,東方之珠竟黯然失色至此地步?可悲的是不僅港人自己悲觀,就連來港旅遊的內地旅客,也為香港社會的萬馬齊暗、故步自封而多有微辭。 

      內地客不滿兩地物價差異巨大 

  最近,一篇內地來港遊客寫的題為《香港,一個去了就不想再去的地方》的文章,熱傳內地多個網站,引起網民廣泛的關注和回應。文章列數了作者在港旅遊的三大感受,分別是港人普通話不靈光、殖民地色彩遺風濃烈以及消費比之內地高得不合理等。尤其第三點,作者寫道:“一小碗麵便要四十多,三個餃子要十二,一碗炒飯要六十多,一瓶礦泉水動輒都要十元,而港幣和人民幣的匯率只為一百比八十八,這就難以理解了。因為香港同深圳就一河之隔,為什麼在內地物質大量供應香港的情況下還比深圳要貴那麼多呢?……如此高的物價,也難怪一般月入一萬以上的市民都要抱怨度日艱辛了。” 

  對這些議論和評價,港人本身有何看法?我想,大多數市民對物價早已慣於橫來逆受,習以為常得近於麻木了,就算偶有人在報章傳媒稍提一下,社會反應也是十分微弱低沉的,更遑論政府重視及改善了。 

  香港連續十五年在全球自由經濟度指數都居榜首,並不是徒有虛名的,是付出了代價的。直至今天民生困頓,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的現實下,香港官員們還在高喊要恪守“自由經濟”原則,“市場萬能論”、“積極不干預論”仍如幽靈般地緊錮人們思維與觀念,深刻地影響和主導政府的決策與施政。 

  正是在此“金科玉律”下,大商家可以進行壟斷式的經營,甚至操縱價格肆意地攫取最大的利潤;地產商可以逆市加租而無需顧及本地營商成本之高企;電力、交通等公用事業在政府“利潤保證”政策下,可以不顧市民反對,執意決定加價;民用石油氣加快減慢,在世界能源價格已全面走低的現況下,14kg罐裝現仍賣208元,比最高時只降了20元;涉及民生的糧、油、食品,超市日趨壟斷式的包辦,不管“無飯食”者愈來愈多,在內地價格已全面回落下依然有漲無減;市民每日必需的肉、菜皆由本地批發商高度壟斷,零售價格竟比粵省鄰近地區貴五、六倍(難怪走私肉菜猖獗)。很多民眾就想不明白,在港粵幣值與收入都日趨接近的情勢下,內地糧油肉菜來港既無納稅,也非遠程販銷,何以兩地價格相差會如此之大? 

  凡此種種,無外乎說明所謂“自由”也者,就是只有操控市場的自由,沒有小市民置喙、責疑物價的自由! 

            政府應保障市場交易公平 

  問題似乎很容易牽涉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等複雜議題上去。但是,當今世界追求社會公平、融和已成為新世紀的時代潮流,尤其是經過這場金融海嘯之後,更是引起了歐美社會對現行政治經濟乃至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普遍的反思和批評。 

  香港這短短的十年,先後兩次飽受金融危機的蹂躪,對香港脆弱的經濟的打擊之重及給民生帶來的困擾之深,其中香港本身經濟社會諸方面深層次的原因,難道就沒有值得我們去思考檢討之處? 

  在一連串的裁員減薪的壞消息接踵而來之下,因失業而生活無著的貧困市民會越來越多。民以食為天,倘有上百萬市民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時,社會危機即進入最高的警戒線內。經濟學者們告誡我們,金融海嘯最困難的時候還沒有到來,我們很難估計,今年香港的經濟環境將壞到什麼地步?如果失業問題進一步失控惡化,香港要面對的,恐將是近數十年來最大的社會民生危機!儘管,曾蔭權提出“保經濟民生”作為今年施政的最大著力點,但是,目前香港除了一些修修補補或派糖式的小打小鬧外,我們至今看不到港府有什麼全面性的得力有效的措施、準備,去迎戰和挽救這個可能給香港帶來空前災難性的危機。 

  我們認為,保民生除了保就業外,市民們期望政府在涉及千家萬戶的物價問題上,走出舊思維的桎梏,對民生衣食住行必需品之物價作適度監控,使香港的市場有更多的公平和保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