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國際機制轉型 重塑中美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08-12-17 00:37:04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訊/解放日報刊載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家棟的評論說,冷戰結束以後,國際機制就進入了一個轉型時期。進入21世紀後,隨著“9.11”事件的爆發、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的普遍興起、全球性問題的凸顯以及西方國家的相對衰落,國際格局開始出現數百年來前所未有之變局。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國際機制的制訂權、參與權也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影響著每個國家的利益與權力,並對中美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一般來說,所謂國際秩序,就是國際格局與國際機制之和。國際格局是國際秩序中硬的一面,相當於經濟基礎;而國際機制就是國際秩序中軟的一面,相當於上層建築,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國際格局固然在根本上規定著國際機制的內容與形式,但是國際機制也在對國際格局的形成與運作具有能動性。國際機制本身還包括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部分指已經建立的國際組織;無形部分包括國際法體系和國際習慣法則等。基於不同國家的實力和身份,各國就存在著對國際機制如何選擇、引導與建構的問題。

  當然,國際機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有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傳統的國際機制具有大國主導、集中在傳統安全議題和政府主導三大特征。在新世紀,國際機制出現了三種轉型趨勢。

  首先,從大國主導型向國際社會自主型方向發展。過去的國際機制主要是由大國或少數幾個超級大國決定的。但是現在,國際社會中的權力形態已不再是簡單的單向控制或雙向互動關係,而是一種複雜互動的網絡式結構。在這種權力之網中,重要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實力和地位,還在於一國對一些國際權力節點的控制與影響能力。

  第二,從傳統安全議題向非傳統安全議題的方向轉變。傳統的國際機制,如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等,主要是為處理傳統安全問題而生的。但是現在,旨在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國際機制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很多場合中有超越傳統安全議題的趨勢。

  第三,從政府主導型向多種行為體並舉、政府為主的方向轉型。國際機制不再僅僅是由政府建立、發展和維護的,一些跨國運動和非政府國際組織也有可能創建出新的國際機制。

  國際機制的上述轉型對中美關係的形態與內容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中美關係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地位相對有所下降。雖然中美關係始終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要意義,但與建交初期相比,在全球化、多極化不斷發展,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僅僅跟美國搞好關係已不足以滿足中國外交的需要,中國必須更加全方位地跟世界打交道。

  第二,中美合作解決國際問題的能力有所下降。中美兩國的主要力量形式都體現在傳統安全領域,但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如能源、環境、傳染性疾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兩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並不能與其傳統安全因素的規模相提並論。

  第三,中美兩國政府對兩國關係的影響力和主導能力有所下降。過去,中美關係的全部議題及其進程幾乎都由兩國政府主導。但是現在,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兩國關係。只有成功地動員民衆或引導民意,兩國政府才能實現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標,穩步推進雙邊關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