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中國新形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2-24 00:03:35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樂美真從詩詞的角度強調,要重視文化的歷史積澱和當代應用。他認為,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悠久而豐厚的積澱。源遠流長的詩詞傳統,是我們的文化基因,也是應該繼承的重要文化歷史遺產。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黃清賢副教授提出了建構公共服務的治理文化的概念。他認為,從中華文化傳承世代的治國精髓來看,儒家孔孟的為政以德、禮治、仁政等理念,為政府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撐。這種思想也符合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精神,也就是孔子的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以禮治國,以及孟子從孔子的“仁”引申的仁政,例如民本、王道、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都可以推演至對行政官員、相關民眾的所有人尊重,進而建立起集體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觀念,創造共享利益、共同責任,達到新公共服務推進的目標。運用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如前述的為政以德、禮治、仁政,以及“禮之用,和為貴”、“民為邦本,本固邦甯”等傳統的治國理念,落實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實踐,建構高品質的治理文化,則不但兩岸人民的幸福可獲保障,更可共同弘揚兩岸治理的中華文化,達到心靈契合的目標。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拴虎提出,“大陸形象”是在兩岸交流交往中建構起來的。一個全新的正面的親善的“大陸形象”將會呈現並釋放能量。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認為,中西文化在世界的最大差異,中華文化的特質在於從不是以霸道來強加“中國模式”於各國,而是一種成功經驗的分享,與世界共存共榮,這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在世界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李美良在題為“信息時代下中華文化傳播與傳承的新形態”的發言中提出,自1994年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功能以來,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方式突破了時空局限,形成了多層次、多樣化、多元性的傳播形態,在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聯結兩岸同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任何一種新表現形式、新行業、新形態的出現都會面臨一些問題,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方式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利大於弊,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要求,有助於實現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服務於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孫英春教授提出,促進不同社會本土倫理的融合,建構理性、多元的與全球化進程相適應的全球倫理,推動發揮全球倫理對人類交往的調節功能,是當前各個國際行為體必須共同面對的歷史過程。當前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國際規範以及全球倫理的建構亦處於新的歷史拐點,國際行為體圍繞話語權展開的新的競爭也將日益激烈。雖然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係正在不斷發生變動,但在國際話語權的權力份額和權力運用上不得不面對西方集體話語難以逾越的“霸權”地位。為應對外在世界的種種質疑和挑戰、全面保障自身權益,中國必須在自身社會運行和國際交往所涉的不同領域做出倫理安排,通過點點滴滴的國際社會化努力,逐步消解那些影響自身話語權生成和可持續存在的阻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