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大陸對台政策須理解的基本概念

http://www.CRNTT.com   2017-09-11 00:09:47  


 
  習近平對台思想中的成熟表述是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很明顯,“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比“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更為全面,更為準確,也更具有高度。目前,雖然習總書記尚未對此作出更具體的闡釋與論述,但從大陸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的總體脈絡看,這是中共對台戰略的一次質的飛躍,明確了兩岸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統一的道路與方向,實現了規律性與目的性的高度自恰,實現了國家整體戰略與對台戰略的完美契合,成為對台工作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

  關於“一個中國框架”

  順序上,先有一個中國原則,後有“一個中國框架”。如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民黨當局能夠接受“一國兩制”,能夠“降國旗、去國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地方政府”,那麼就不需要再有“一個中國框架”的問題。進入九十年代,由於出現台灣當局與大陸同時存在於國際組織與活動中的情況,大陸宣示這種情況只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的特別案例,而不是常態與慣例。所以,整個九十年代中,“一個中國框架”概念的使用尚極少見。

  胡錦濤在2008年12月31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較早一次主動積極地使用“一個中國框架”的概念:“雙方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甚麼問題都好商量。”⑦此後這個概念作為大陸對台政策的一個基本內容延續下來,習近平對台論述中也反復予以強調。他在談到兩岸協商談判問題時,多次重申“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增進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認知”,“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框架,在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長期實踐互動中已經建構起相當的基礎和結構,“九二共識”、兩會機制及其成果、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機制、以前的奧運模式及有效處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做法,特別是“習馬會”的接觸會談方式,都屬於這個共同構建、雙方接受的框架的組成部分。概念的強化與突出,是形勢發展的需要,是對客觀現實的因應。

  在上述“‘要求’難以完全迴避;統一前的較長時期內,一個中國的框架中必須留有對方能夠接受的位置。”2004年那篇參考文章中,筆者進一步提出:“十多年鬥爭反復證明的其實也只是一個現實:如果我們不打算接續1949年的國共內戰通過戰爭把‘中華民國’徹底消滅,那麼一個中國的框架中就必須留有對方能夠接受的位置,否則只能迫使對方離一個中國越來越遠。”此後的參考文章中,筆者始終不懈地堅持這樣的意見與建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