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觀察:蔡英文施政重點不在兩岸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6-09-15 00:51:48  


 
  自此之後,民進黨出現“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種說法。這是將“中華民國”直接視為一個“國家”而非中國內部的一個政權,而台灣則在未經正式宣佈成為“國家”的情況下,直接借用“中華民國”因為曾做為“中國合法代表”而獲得、繼受下來的“國家”特徵,從“中華民國”政權統治下的領土”直接自居為一個“國家”。

  此外,“台灣前途決議文”被民進黨拿來作為不依循“台獨黨綱”進行“建國”、“制憲”的原因——因為台灣已經是“國家”,所以無需再宣佈“獨立建國”;而現有的“中華民國憲法”就直接成為台灣這個“國家”的“憲法”,因此也不必再制憲。這不僅是典型的“拿來主義”,也開啟了對“台獨黨綱”正式彈性解釋的大門。

  因為這種“容許彈性解釋”的邏輯,蔡英文乃以“維持兩岸現狀”為2016的兩岸政策基調。這也是因為近年來,維持現狀已成為島內持續穩定的主流民意,在各項民調中均獲得多數民眾支持,美國也一再表態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蔡英文主動迎合這種需求,宣稱“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這一政策的特色在於:

  (一)因為維持現狀,因此仍承諾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也不中止馬政府時代與中方簽訂的23項協議。①

  (二)對現狀的內涵模糊處理,對維持現狀的方法也避而不談。

  (三)承認並堅守“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並將此詮釋為“現狀”,所以與2008年以來國民黨“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狀”,及北京堅持的“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基礎”的現狀,是不同的概念。但也出現了“現狀各自表述”的奇特狀況。

  (四)沒有直接改變“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的立場,並未超越“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調,但也不再重申。也就是說,所謂“台灣前途決議文”比“台獨黨綱”更快遭到凍結。

  “台獨黨綱”中真的被落實的,反倒是“以台灣社會共同體為基礎,依保障文化多元發展的原則重新調整‘國民教育’內容,使人民之‘國家’、社會、文化認同自然發展成熟,而建立符合現實之‘國民意識’”。台灣中小學課綱自1990年代開始,本土史地、語言內容逐步增加;1998年,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2007年2月2日公佈《“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