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丘梓勤語中評:激進港人棄議會路線

http://www.CRNTT.com   2016-09-03 00:16:08  


 
  丘梓勤認為,選舉結束後,有一些政黨發現自己的得票情況不高,一些主張理念較為相近的政黨就有可能合併,但是這一定是會在選舉結束後出現,因為目前候選人心裡都沒有底,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機會,就不會有想要合併的心裡。同時,想要合併也有許多條件,政治團體之間也會依據選票而論最終相互間發言權的強弱。

  “未來出現更多新政黨的可能性不高,因為目前已經到最高點,有所飽和。”丘梓勤表示,政黨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過去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變化,第二則是有比例代表制的出現,使得各方都想親身嘗試。“看看一個很小的想法和立場,會否拿到關鍵支持者的選票,如若不嘗試一次選舉,就無法清楚了解。選舉後,一些小眾的,沒有意義的政黨也就會自動淘汰”。

  丘梓勤談道,去年的區域會選舉也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區域會是簡單多數制的選舉規則,有“棄保”效應的出現,因此會出現策略性的投票。但是本屆立法會採用的是比例代表制,這有利小黨發展而且能夠比較客觀反映各政治組織的實力,因此“棄保”的效應比較低。每一個政團都想要清楚自己有多少支持者,若是沒有希望,就會出現合併的現象。

  選舉結束後 部分政黨會轉向街頭抗爭

  “以非建制派估算最多的60%得票率而言,每個非建制派政黨將分別切割選票,若一些黨派分得低於3%的投票,在這個選舉制度中,實際上是沒有存在的意義。”丘梓勤認為,政黨的存在目的是參選,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藉助立法會的平台發聲,這是政黨的最主要功能,但是有些政黨經過選舉後,發現自己的支持率並不高,也可能不合併,轉向不以參選為主要目的,而是進行街頭抗爭,這只需要很小的支持者就足夠。

  丘梓勤表示,有一些比較激進的人士,會選擇直接放棄議會路線,第一是支持者太少,第二是如果建制派在地區直選中獲得超過50%議席,很大機會會改變議事程序,這樣議會抗爭路線就行不通,因此有一些人士估計今後會不參選,也不合併,而這一部分黨派的選票,會流向與和他們趨同政治主張的黨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