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存在所謂底線增長率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6-08-10 07:09:53  


 
  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是要素相對價格變化的自發產物,是經濟運行的內生結果。然而,實際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首先,勞動力成本即工資上升快,但物價上升得更快,部分抵消了收入增長的成果。同時,碎片化的勞動力市場,加劇了非正規就業市場上勞動者的被平均感。近年來,剔除物價因素的工資每年大約以12%—15%的速度增長,超過了實際GDP的增長速度;但物價增速更快,中國目前還沒有將房價納入物價統計,真實的貨幣貶值速度更近似於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大致是在18%—20%左右。

  其次,資金成本在下降,但是投資回報率下降得更低。因為缺乏可投資項目,資金離開實體經濟空轉。後金融危機時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張皮”的現象愈發嚴重。2015年年中股市的快速漲跌,以及2016年年初一些地方樓市的異常火爆,足以顯現空轉之力度前所未有。

  緩解資源錯配現象  不讓供給側改革空轉

  文章認為,體制性障礙造成的要素價格扭曲和資源錯配,是阻礙企業做出相應調整和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原因。

  一類是勞動力資源錯配。比如,勞動力市場碎片化。不同戶籍身份的勞動者,不僅同工不同酬不同福利,而且在行業准入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

  另一類是資金錯配。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企業資金使用成本截然不同,體制外企業的資金可得性也不及體制內企業,由此影響到不同類型企業的邊際產出價值。此外,體制性保護還造就了僵屍企業。在經濟下行期,這些企業應該被淘汰卻沒被淘汰。

  簡而言之,勞動力資源錯配和資金錯配,阻礙了要素相對價格的調整,共同拉低了企業層面的全要素生產率。如果沒有資源錯配,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勞動力和資金成本應該保持一致,而且勞動力的價格應該更高,資金的價格應該更低。

  2016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討論時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就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其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懲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就此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議題,就是要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發揮經濟轉型的價格信號,合理配置資源,緩解資源錯配現象,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方面,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不讓改革空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