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政策將是今年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 |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7:26:51 |
要素的可能變化不大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室主任劉霞輝文章分析,首先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相對處於低位,如果沒有外部因素的干擾,2016年價格波動應相對平穩,要大幅回升可能性不是很大,對中國經濟增長而言這是一個中性因素。 二看外貿,雖然可能有較大幅度的波動,外貿順差可能會繼續收窄,出口還可能是負增長狀態,但不會大幅度下滑。與2015年相比,進口量很難進一步擴大,出口有可能會有小幅回升。所以外貿因素可能偏向樂觀。 三是投資,201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已經降至1%,住宅投資增速接近0增長。房地產新開工增速下降14%,住宅新開工增速下降14.6%。考慮到全國房地產行業的巨大庫存,2016年新開工增速可能繼續下滑。再考慮到房地產行業對於上下游經濟的影響,包括建築、建材、家電等相關行業的需求都不會很好。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年,去庫存是重要工作之一,這對投資也是一個壓抑。因此,2016年的投資增長不會快於2015年,也不可能出現大幅下降。 四是消費,消費還有很大上升空間,但現在受制於工資增長速度減緩、就業壓力較大以及適銷對路產品的缺乏,消費潛力並沒有得到完全發揮。中國的消費市場處在比較明顯的轉型期,老百姓的消費需求正在不斷地與國際市場接軌,過去的那種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消費品不會再有大的上升空間,未來更多的是與人力資本提升相關的消費,而國內目前這塊的供給完全不足,未來開拓這一塊消費空間,有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就2016年而言,要達到消費者的要求還不現實,如果在這方面有所改進,消費空間的拓展不是問題。所以2016年的消費總體偏向樂觀。如果不出現大的政策偏差或外部衝擊,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在6.5%以上運行。 政策的變化作用將加大 文章表示,2016年政策變化就在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當年經濟增長是正還是負的作用現在還不能判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解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它可能包含兩個方面任務,即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 在結構調整方面包括兩個方面的具體目標,一是對現有經濟結構中的不合理部分進行處置,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鋪路。它可能包含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附加值不足以承受成本上升的低附加值產業,主要是一些勞動密集的消費品工業,這些產業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由中國企業主導向境外轉移;另一方面是由於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導致行業性困難的企業,主要是重化工企業,如鋼鐵、煤炭、造船等,需通過淘汰一部分產能使行業的供需趨於平衡。二是培育一批高端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使我們的經濟結構定位在一個更合理的平台上,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總體看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使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減少,企業成本上漲和工業品價格下跌勢頭得到遏制,有效供給能力有所提高,財政金融風險有所釋放。從長期看,上述工作都有利於增強發展動力;從短期看,不同工作對經濟增長有加有減。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去產能會帶來“減法”; 調整產業結構也有加有減,不適合需求的產業可能會不斷萎縮,新興產業可能不斷湧現。就2016年而言,加減相抵以後的結果,可能會減法大於加法的效果,因為去產能是當務之急,也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馬上實施;做加法不易,它需要通過市場來實現,難度較大,效果可能也來得更慢些。 無論是處置“僵屍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病根都是體制問題,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激發各類經濟主體尤其是企業的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效率。如,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行政審批環節,改革財稅、金融體制。中國的經濟騰飛是從體制改革開始的,它使中國擺脫了貧困落後的面貌,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現在的改革,目標是使中國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跨越,其要求和難度都提高了,但基礎和條件應該是更好了。就2016年而言,改革釋放的制度紅利令人期待,我們認為,如果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能到位,將是經濟增長的促進因素,會使經濟增長水平維持在6.7%左右。 十三五開局之年的幾點思考 文章提出,1.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有沒有 受制於中國人口結構轉型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加速及人口紅利的消失、生產率的產業再分布導致的服務業比重上升、收入分配政策調整促使資本和勞動份額系數逆轉、資本效率遞減等因素,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放緩更多地帶有結構性減速的特征而非周期性效應。微觀實體正在深度調整中,宏觀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在所難免。但這並不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失去動力,我們潛在的動力有:超過10億人口正在走向小康水平的巨大需求平台,尚未完成的城市化進程,受過更好教育的大量人口還有待於發揮作用,約束勞動者和企業發揮積極性的體制機制還沒有達到理想水平,大規模的傳統和落後產業有待提升,新興產業平台尚未建立。問題在於,這些潛在的動力源能不能真的發揮動力作用,我們有沒有辦法使它發揮作用,什麼時候才能發揮作用,其作用力到底有多大? 2008年的金融危機打亂了全球產業和服務平台,需求萎縮,使中國的對外消費品產能迅速形成過剩。為應對這種局面,政府的措施是擴大內需,尤其是通過投資需求的擴大來抵消外需的萎縮。但是,短期的投資需求擴大不可能長期持續,投資品的產能過剩由此形成。近幾年,投資品和消費品的產能均進入過剩狀態,經濟增長失去動力。所以,去產能及調整產業方向,都應該是世界眼光,是對原有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換代。我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動力還非常強勁,如果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釋放這些動力,那麼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還有相當大的潛力。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