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智庫雜誌:民共兩黨關係的進化存在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00:04:46  


 
   第三階段:敵意加深,循環往復的敵對性實踐

   2000年,民進黨以微弱優勢執政,走上跟中共交往的第一線。這也為兩黨正式交往開啟了契機。陳水扁執政初期,先後提出“四不一沒有”、以“香港會談精神為共識”、建構“兩岸和平互動架構”等較為溫和的主張,但由於此時民共兩黨敵意已經產生,彼此之間互信不足,沒有形成善意的互應機制(mechanism of reciprocity)。所以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是兩黨敵對關係進一步惡化,彼此不信任感累積和角色認知固化的關鍵歷史時期。這八年也是兩黨互動較為頻繁,敵對性實踐不斷增加的八年。特別是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之後,推動激進“台獨”路線,企圖實現“公投制憲”的“台獨”主張,一度使兩岸關係倒退到戰爭的邊緣。初期,中共還以“聽其言,觀其行”的交往策略來對待民進黨執政當局,但後期陳水扁當局的激進路線,使得中共不得不“文攻武嚇”,並以法律形式如《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來應對陳水扁當局危險的“法理台獨”行為。陳水扁及其執政當局成為危害中國國家領土完整和亞太區域安全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兩黨八年的敵對性實踐,形塑並加深了彼此是自己主要敵人的認知,同時根據不同時期的內外部環境調整對敵交往策略。

  第四階段:敵意淡化,洛克文化顯露雛形

  2008年尤其是2012年大選的失敗,使得民進黨深刻認知到:不處理好與大陸的關係,其難以跨過執政的最後一里路。獲取執政權是政黨最大的政治利益,所以民進黨有調整其兩岸政策的現實壓力,而且也一直在嘗試尋找各種突破口,以建立民共兩黨的互動機制。黨內大佬和執政的縣市長紛紛登陸交流參訪。黨內務實派也在積極思考如何開展兩黨交往,如謝長廷就多次提出要“親美和中”,“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方向,要能讓台灣人民多數接受、美國接受及中國大陸能忍受”,並積極宣傳其“憲法各表”主張,希望以此作為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政治基礎。黨內其他人士也提出一系列較為務實的主張、如“凍結台獨黨綱”、推出“中華民國決議文”等。中共也已充分認識到民進黨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不能把民進黨完全等同於“台獨黨”。⑧相較而言,由於兩黨地位的不對稱性,中共本身即是兩岸群際互動中的主施動者,已經與台灣當前的執政黨(國民黨)建立相對穩固的互動模式和關聯式結構,也初步建立了國台辦與陸委會的常態化互動和聯繫機制。中共雖有遠期壓力,但近期並不急於與民進黨進行黨際互動。所以,洛克文化建構的關鍵,在於民進黨自身對其原有敵對性、對抗性知識的調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