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面對全球金融大動蕩中國如何趨利避害

http://www.CRNTT.com   2015-09-02 07:24:52  


不論任何時候,不論發生什麼,中國經濟都不能動搖已開始的轉型之路,斷不能輕易放棄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創新發展之路。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最新變化,已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因地制宜、因時而變謀劃對策,將是中國經濟趨利避害的首選。8月28日,李克強任總理以來首次專門就中國經濟如何突破世界經濟危局、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召開國務院專題會。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金融學院統計系副教授溫建寧文章稱,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次專題會可視為觀察和判斷中國經濟走勢和政策方向的風向標。當此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變動的特殊時刻,若能確立正確的經濟選項,就有助於穩定經濟的金融基礎,有助於提升有效管控風險的駕馭能力,有助於激發經濟增長的潛在能力,更有助於保持清醒果斷的決策機制暢通,始終牢牢把握經濟主動權。

  文章分析,中國經濟需要及時調整政策,來應對和規避世界經濟變動的風險。特別近兩個月以來,國際經濟金融市場極其動蕩,不斷遭到突發事件的連續衝擊,呈現出激烈波動的不穩定態勢,市場波動之大已超出正常範圍,並傳導到了中國資本市場,誘發了股市非理性的大暴跌,打亂了“新常態”經濟轉型步伐,阻斷了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使整個金融行業都面臨大風險的威脅,如果策略、處理不當都有誘發二度災害的可能。所以,世界經濟環境的新變化,不僅在考驗中國經濟的基礎和實力,也在檢驗金融政策的應變能力和處置水平。針對這種突發情況,早研究,早主動,早預防,早主動,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將從被動地應對轉向主動的引導。

  環視當下,世界資本市場出現了大麻煩,各主要資本市場的股指連連大挫,不僅普通投資者資產損失嚴重,而且超級富豪財富縮水更厲害,財富的滅失到了令人恐懼的程度。資源的世界配置也出了問題,資源依賴型國家陷入空前困境。全球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跌了還跌,石油、金屬等戰略物資價格連續破位,期貨市場投機商虧損累累,澳大利亞 、俄羅斯等資源出口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驟降打擊,財政收入的緊張和低迷程度無以複加。世界貨幣的穩定體系出了問題,匯率的競爭性貶值形成循環危害。新興市場經濟矛盾暴發,為了保護出口,不惜相互之間競爭貶值,極大地打擊了新興經濟體自身,致使經濟復甦步伐中斷,國家信譽受損,局部危機蔓延,低位掙扎的國家信心跌落到最低點。

  世界經濟金融難題的滯後傳導,對中國經濟真是雪上加霜。今天,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聯繫緊密,發達國家是我們的產品輸出市場,新興經濟體是我們的技術輸出市場,這些市場的動蕩和不穩定,必會通過進出口的貿易渠道影響我們,破壞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外部環境,給中國漸有起色的進出口外貿活動造成嚴重影響,對中國經濟穩7%的增長率產生“拖後腿”的實質影響。世界金融市場發生的大劫難,更對中國資本市場造成巨大破壞。

  文章認為,國際經濟金融基本面趨於惡化,現在早已不單是國際經濟協作機制的矛盾問題,而是國際經濟運行走向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而主要經濟體之間內部麻煩纏身自顧不暇,無法迅速高效穩定自身經濟,產生了諸多不可預測的超預期溢出效應,擴散到世界上主要的金融交易市場後,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迅猛波及中國經濟各個層面,給中國經濟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經濟運行的態勢,遲滯了中國經濟“新常態”剛興起的好勢頭,這迫使中國經濟不得不調整格局,不得不調整方向,騰出一只手來對付外來衝擊,以便能更有餘力防範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

  文章指出,不論任何時候,不論發生什麼,中國經濟都不能動搖已開始的轉型之路,斷不能輕易放棄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創新發展之路。在國際經濟金融變數的大考驗面前,從總理的重要講話中,可以感覺出政府的態度十分自信,在全面考慮經濟發展的各種風險,對堅定不移地守住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通過舒緩經濟的壓力,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充滿底氣和毅力。只是要達成這些目的,實施更艱難的壓力測試是很必要的,這其實也是構建適應國際經濟金融新環境的前提條件。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傳統的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果斷舒緩傳統經濟壓力,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氛圍。當前,中國不但承受著三期叠加、過剩產能尋找出路也非一帆風順及國內經濟失速的壓力,各種經濟景氣指標接連走低消弭信心,新業態規模化發展也面臨資金短缺的困難;而且承受著國際市場動蕩的壓力,大多數要素市場劇烈波動,經濟矛盾相互交織纏繞,內生動力亟待發掘激發,穩增長的任務嚴峻迫切,經濟風險逐漸顯現暴露,經濟矛盾和問題顯性化。

  越是這種時候,消解壓力、破題選擇最關鍵。不僅因為這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因為需要快刀斬亂麻,在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現實條件下,解決關鍵問題就能盤活一局棋,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經濟的活力之水,關鍵在資本的作用,即適度或充裕的流動性是解決經濟難題的抓手。換句話說,只要能讓經濟有活力,就是消解壓力的好手段。上周央行為此宣布年內的第四次降息、降准,向經濟活動注入流動性,以激活和維持適度流動性。當然,減稅也是另一個消解壓力的最有效手段。無疑,保持一個有活力的資本市場,是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凝聚、提升經濟發展蓄能的工具,也有保持股市穩定的賺錢效應。而鑒於當前經濟增長仍存在不小的下行壓力,央行再次“雙降”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待觀察。

  同時也須看到,央行已明確表示,人民幣3%貶值壓力已一次性釋放,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機制的市場化,同時也意味著央行對匯率行政管控能力的下降。未來為了抑制人民幣匯率的過快貶值,央行只能在外匯市場中買入人民幣。這意味著外匯占款將在目前較低的水平上繼續減少。由於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不少分析師預測,8月外匯占款負增長規模或依然可觀,央行在國內金融市場需要投放更多基礎貨幣來對衝。就此而論,降准(或其他投放基礎貨幣的政策)似也是保持寬鬆流動性的被迫選擇。一旦降准形成實質性寬鬆,反而可能會加劇貶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