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萬億債務置換 “拆彈”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5-04-14 12:29:48  


 
  “中國版QE”或是多慮,但從中國商業銀行近年的營運邏輯來看,本輪債務置換後,銀行體系釋放更多的流動性幾乎已是定局。目前,我國對商業銀行實行了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資本充足率”指銀行資本和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這可以簡單理解為,在資本金一定的情況下,銀行不能過度擴張資產規模,否則會越過監管紅線。和“存貸比”標準一樣,資本充足率也一度制約著中國商業銀行的放貸衝動。

  採用這個標準時,加權風險資產是各類資產乘以各自風險權重的總和,因此銀行都希望這些資產的“風險權重”更低,那麼“分母”就會變小,而分子要求也會降低,因而更易達到監管標準。東莞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陳龍對《南風窗》記者分析,置換後地方債券其“風險權重”必然低於原有的地方債務。“假如原來的權重是100%,那麼置換後的債券,其權重可能只有50%。”

  那麼,在本輪債務置換中,即便央行不參與,但由於在監管指標上的“利好”,依然可以客觀上刺激商業銀行擴大資產規模的欲望。換言之,央行不“放水”,商業銀行也會自己“放”。實際上,近10年來,中國海量的流動性並非都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結果,商業銀行本身的盈利欲望和信用創造機制同樣是“貨幣超發”的主力。因此可以說,債務置換並不是沒有成本的,而成本很可能會從地方政府和銀行轉移給了其他人。別人是誰,不言自明。

“三方遊戲”

  不論有多麼“國際化”和“高標準”,地方債務危機的應對措施都不值得宣揚。實際上,債務置換計劃最初被報道後,先是被曝有“3萬億”額度,隨後再被發酵為“10萬億中國版QE”。為此,財政部予以了澄清,但也確認了1萬億的置換額度。

  根據各省透露的信息,具體置換額度目前已下達各地,額度將向還款付息壓力較大的省市傾斜。以江蘇為例,該省已分到810億的“大蛋糕”,該省財政廳表示,通過置換,今年可減少一半的利息負擔。

  地方政府關心自己的額度,而市場關心置換的方式以及影響。按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的說法,債務置換是“在國務院對地方債批准規模之下,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契約行為”。但不可否認,置換行為本質上是銀行對地方政府的“妥協”,即把高息的、到期的債務進行展期並把利率拉低。因此,銀行是否有意願是關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