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新常態著眼於“雙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15-03-16 09:39:16  


新常態著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以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中評社北京3月16日訊/當前,中國經濟已經跨入新常態。新常態著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以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同時,未來居民收入增長和城鎮化將推動消費持續平穩增長,而中西部地區發展和廣大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意味著投資仍然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必將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明顯提升。潛在增長能力和充裕的財政金融政策資源,無疑有助於我經濟在未來較長一個時期運行在中高速的增長軌道上。相比較而言,實現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標更加需要促改革和調結構的穩步推進。其中,深化金融改革尤為重要。

  中國證券報發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文章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利率市場化、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持續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而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和金融機構混合所有制改革亦已破題。金融領域深化改革,在促進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必將有助於實現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標。

  文章分析,利率市場化是一場重大的金融改革,是國民增加值在金融領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重新分配。通過利率水平、信貸可持續和融資結構變化等途徑,利率市場化將對企業和居民的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利率市場化將使資金價格能更準確地反映市場的實際需求和供給,有助於提高資金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

  當利率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時,資金配置效率將會提高,資金會流向收益率較高、有發展前景的行業。當前,中國已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尤其是與信息、消費等相關的、有政策支持和引導的新興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資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在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有助於企業加快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中國經濟從簡單粗放型增長模式轉向內涵集約式的增長模式,推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是近年來呼聲強烈的一項改革。目前,堅冰已經打破。作為中國主要的融資中介機構,銀行業大機構多、國有機構多是兩個重要特征。小微企業融資難其實是民營企業融資難,本質上是制度缺失問題。解決之道應該是持續地發展民營金融。讓市場化導向和商業意識較強的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以改善市場金融資源配置機制,促進金融資源更加順暢地進入民營企業,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民營銀行的主要歷史使命應該是改善銀行業結構,促進資金更多地支持小微企業。未來一個時期,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主要不應該是建更多的大中型銀行,而是建立一大批小型商業銀行,以“門當戶對”地為小型民營企業服務。監管審批應確立和堅持這一導向。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促進小型商業銀行發展,必將有助於改善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尤其是可以為“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涉外金融方面的各項改革和開放,有助於中國更好地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配置各類資源,以及更為有效地控制風險,從而促進中國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