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APEC再定位:中國引領亞洲新雁行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4-11-17 08:48:50  


 
  從發展階段來解讀,中國——東盟這個貿易區尚處於初級階段。區內貿易量高速擴張的同時,結構則仍然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原材料和零部件占了很大比例,這反映了其國際分工中加工貿易上下游的關係。其次,與這種貿易類型相對應,中國在2008年7月之前都保持了對區內逆差,對區外順差;而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因為中國對東盟中端製造品出口擴張和設備類投資增加,區內貿易基本平衡,而區外仍然保持順差。長期來看,除了產業整合外,中國還將東盟作為重要的產品市場和實業投資地。

  區域金融趨向一體化 

  文章提出,通過區域協議和政策協調促進區域金融一體化,為東南亞創造穩定的貨幣環境,逐步提高人民幣地位,並為資本賬戶自由化試驗創造環境;區域內密切的實體經濟聯繫是區域一體化的根基,就未來的發展來看,CAFTA對中國的意義和想象空間都是巨大的,其對亞洲產業整合的貢獻也毋庸置疑。但是,實際上中國——東盟區域的一體化難度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他既沒有歐元區經濟體類似的發展程度和同質性,又不像中北美地區擁有美國這個超級領袖。

  這個區域貿易一體化過程中,挑戰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民族保護主義的隱性壁壘:東盟國家雖然在文化和經濟上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但它們在歷史上一直對中國心存芥蒂,而且普遍擔心對其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威脅。同時,許多原來東盟成員國內部的外資企業紛紛將業務轉向中國。面對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吸收外資的增多以及大量中國商品和資本湧入本地市場,東盟成員國內部以及周邊許多國家感到了競爭的壓力,民間對中國存在一定抵觸情緒,官方甚至通過設置消費稅和奢侈品稅變相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其次是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擴張還處於盲目競爭階段,由於初始規模較小,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幾乎是指數增長,從2003年的2.3億美元到2008年21.8億美元。但投資的產業重複性高,對當地具體信息還缺乏了解。第三個方面是部分地區政治環境不佳,宏觀上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以及東盟國家內部都長期存在領土爭端問題;微觀制度方面在於部分國家政局不穩、腐敗問題嚴重,需要中國政府為華資在東盟的利益提供強有力的外交保護。但是,即使有這些挑戰,中國對於東盟的區域整合積極性仍然非常高,無論是定期舉行的“東盟博覽會”,還是對國內在東盟投資和貿易的通道支持,都展現出中國政府對區域領導的渴望。

  人民幣升級為區域經濟“內部錨”

  文章表示,應讓人民幣成為區域內貨幣的“內部錨”,並實質上推進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國際化。具體的推行過程中,這幾步沒有嚴格的先後關係,可能會同步進行;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而必須根據具體的實際判斷。此外,還有一些事件驅動型的區域合作機會,例如湄公河的跨流域開發,這個項目折射出四個鄰國對中國和平崛起的一種複雜心態。其背後實際上是一種利益分配的考量和對和平發展空間的共同訴求。而這就是機遇,湄公河需要國家之間的聯合開發。中國作為這一地區的最大國且是上游國,可以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四國的利益訴求,敦促流域國家之間通過多邊對話,合理協調各國之間的利益,處理好分歧,特別是給予小國以安全穩定的預期。中國可以考慮以此為契機,牽頭跨境和跨流域的經濟開發規劃,並以此作為整個東南亞區域合作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樣板工程。湄公河流域國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中國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實力遠強於其他國家且位於最上游,有開展大規模投資和基礎建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外界看來中國歷來是區域規劃和跨期綜合規劃的高手,例如這兩年內批覆了10多個大經濟區綜改規劃,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也已經有11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所以中國理應負起大國的責任,考慮積極布局流域綜合發展計劃,這既是中國輸出治理經驗的良好機會窗口,也是會實實在在造福於東南亞腹地區域眾多民眾的實事工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