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日關係的結構性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4-08-23 11:59:30  


 
  但從長遠看,中日關係的根本改善非常困難,這不僅是因為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更因為雙方關係存在著一系列結構性矛盾:

  首先是中日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在安倍首次出任首相的2006年,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2兆6801.4億美元,日本是4兆3625.8億美元,中國僅為日本的一半多;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時中國的GDP是5兆9847.1億美元,日本是5兆4885.5億美元;到了2013年,中國的GDP已經飈升到9兆0386.6億美元,日本則是5兆9973.2億美元,短短七年間,中日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了逆轉。雖然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經濟在質量上已經全面超過了日本,但GDP數量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指標。

中國實力還不夠讓日本服氣

  從歷史上看,日本是一個有強烈“傍大款”心態的國家,20世紀先後和英國、德國和美國的結盟,都是和當時世界上它認為最強大的力量在一起。自甲午戰爭戰勝中國以來的100多年間,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一直是有利於日本的,小國日本能多次戰勝和羞辱歷史上的學習對象中國,讓日本在面對中國時一直有強烈的優越感。1972年兩國關係正常化後,日本在經濟上對中國的幫助,以及兩國在社會發展上的巨大差距,都強化了這種優越感。但以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為標誌,日本100多年第一次需要面對一個實力可能強於自己的中國,這對日本朝野上下都是一個措手不及的新鮮體驗。與此同時,中國的實力又沒有強到可以徹底壓倒日本、讓其臣服的地步;在很多方面,日本對中國仍然有較大的優勢。這樣一種膠著的狀態,使得日本認為自己還是有和中國一爭高下的本錢。除非有一天中國擁有美國那樣,在各個領域遙遙領先的全面優勢,否則很難得到日本發自內心的認可和順從。

  從中國的角度看,儘管日本近代以來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而且一直拒絕反省和道歉,但自1949年以來,美國和蘇聯先後是中國的最大敵人,中日矛盾還不明顯。到了2000年之後,中美尋找到了新的戰略平衡點,成了“利益相關者”,儘管奧巴馬推行“亞洲再平衡”戰略,但中美關係的基本面到目前為止沒有改變;蘇聯則早已解體,俄羅斯淪為二三流國家,不再有能力對中國構成根本性威脅。而此時,小泉和安倍對靖國神社進行了多次官式參拜,中日矛盾開始上升。領土爭端,歷史舊恨,加上中國在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上升過程中積累的自信,都使得中國不再對日本的挑釁委曲求全。互不服氣、各不相讓之下,中日關係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