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大老虎”周永康家族史:從無錫到北京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09:36:28 |
二 “他們家當時的條件,和周濱爺爺時期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和周元根同樣大小的習源如是對我說。 習源告訴我說,周濱的爺爺名叫周義生,厚橋鎮(現厚橋街道,下同)嵩山村人。因為長期到厚橋鎮西前頭村做農活,被西前頭村民周阿學看中,並將女兒周秀金下嫁於周義生。這樣,周義生就成了周阿學家的上門女婿。 “他們都是貧下中農家庭。”習源回憶說。習源的說法,得到了村民習晶(化名)的證實。 1942年12月的一天,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神州大地抗日戰爭進入關鍵時刻時,周秀金和周義生也誕下了他們的大兒子,並取名周元根,即周濱的父親。 差不多是在1949年全國贏來解放的時候,7歲的周元根開始到厚橋小學學習,習源和他成為同班同學。 習源說,在上學的時候,周元根換了一個名字,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個。 當周元根一天天長大時,他的家庭也多了兩位至親成員:二弟周元興、三弟周元青。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隨著家庭成員增多更顯拮據。 “他們家那時差不多是村裡最貧困的。”習源說,因為家裡貧困,兄弟三人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不了了,就讓小的穿。 “但他的父母都特別能幹,並且特別勤勞。”習源記憶猶新的是周義生的拿手絕活——釣黃鱔。習晶、習源回憶周義生的釣黃鱔技術,最後的評價是“全村很有名”。 習源說,周義生一般會幫助妻子做完農活後,便帶上幹糧、竹簍和釣黃鱔的工具出門。每次,他都會到附近方圓十多裡的村子釣黃鱔,差不多裝滿一竹簍了,就在臨近鄉鎮賣掉,啃點幹糧後,又換條路釣回西前頭村。這樣出去一趟就可以釣回兩竹簍,差不多十來斤黃鱔,可賣幾元錢。“這比很多工作都掙錢。” “他家兄弟三人能讀書,全靠周義生這個拿手絕活。”習晶對我說,那時計劃經濟,而後又遭遇自然災害,農民的收入很低,一般家裡的勞動力都在幹工分。但依靠周義生掙錢,周元根、周元青、周元興三兄弟都到學校念書,這在當時十分難得。 雖然是同班同學,習源對於小學階段的周元根實在沒有什麼太深刻的印象,更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能讓他回憶起來。“他那時成績一般,比我稍微好一點,只能算中上水平,並不突出。” 習源說,兩家雖然隔得近,但相互都忙於農活,幾乎很少一起玩。習源記得,即便一起玩,都是玩割豬草,再無其他的游戲。 習晶家在周元根家2、300米開外,他們同在一個學校,年齡相差一歲,彼時因為是親戚關系還常有往來。他印象中,周元根的話很少,幾乎不與村裡的小朋友玩耍。但是比較勤快,放學回家後總是在幫母親幹農活。 和習源有較大分歧的是,習晶覺得那時候周元根還是比較聰明的,因為周元根家裡的獎狀比較多。 在厚橋小學歷經6年的學習後,1955年,13歲的周元根考入蕩口鎮(現無錫市鵝湖鎮)學海中學。幾年後,他的兩個弟弟周元青、周元興也相繼進入中學學習。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