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啟懋:日本面臨第三次歷史性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4-07-13 00:15:17  


 
  戰後初期日本的吉田內閣審時度勢,採取輕軍備、重經濟的方針,利用美蘇矛盾的空間,大力恢復與發展經濟,取得很大成功。以後日本的歷屆內閣繼續奉行這個方針,使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連上幾個台階,到1968年就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一直保留到2009年。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中注意提高國民所得,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所以日本的基尼係數長期保持在0.3左右,人均壽命長期高踞世界第一。日本雖然也有不少世界一流的跨國大企業,但貧富懸殊的現象卻沒有美國那樣嚴重,因此社會比較穩定。自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經濟陷入困境,困難了差不多二十年,期間內閣更迭頻繁,有一段時間一年就要換一個政府,但社會卻很平靜,沒有聽說過發生什麼動亂。因為老百姓比較富裕,生活安定。

  明治維新被認為是日本近代以來第一次歷史性選擇。二戰後的這次轉型被稱為日本繼明治維新以後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選擇。這次選擇起初是被逼的,但後來日本主動抓住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機遇,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並取得了優異成績。歷史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選擇。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後,國內的保守主義、國家主義思潮抬頭,統治集團提出日本要成為“政治大國”的口號,後來為了減少對國際的刺激,把“政治大國”改為“國際國家”,以後又進一步改為“正常國家”。意思就是要摘掉日本戰敗國的帽子(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擺脫戰後體制”),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使日本成為與其實力相符的“正常大國”,包括能“堂堂正正”地擁有國防軍(現在叫“自衛隊”)。這個“正常國家”的訴求在日本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二戰”結束已經60多年了,不能說這個訴求完全沒有道理。同樣是戰敗國的德國早就做到了。但因為日本在對待戰爭歷史問題上態度不端正,未能如德國那樣正確對待自己的戰爭罪責,所以這個訴求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諒解,受到過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尤其反對。人們對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後能否嚴格遵守二戰結束時有關戰後安排、秩序的條約、協定,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有懷疑。日本民眾中也有許多人對此有懷疑而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因此要實現這一企圖並不容易。日本一度曾竭力設法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遭到大多數國家冷遇而失敗,就是個明證。

  當前日本正面臨第三次歷史性的選擇。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中國崛起並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日本走什麼道路?是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還是走霸權主義的道路?何去何從?日本正站在十字路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