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正在失去全球領導力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7-11 10:00:08  


 
  美國全球領導力曲線

  奧巴馬是打著“重塑美國全球領導角色”的旗號上台的,在競選期間他甚至把2009年稱為美國重塑地位的“機會窗口”。但事實證明這扇機會之窗打開得並不順利。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5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影響力不如10年前了,創下1974年有調查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而2009年奧巴馬上台之初這一比例是41%;認為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影響力比10年前更強大的比例在1974年是28%,之後呈現波浪式緩慢增長,在2004年達到45%的最高點後,呈直線下滑至2013年的17%。美國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美國權力的曲線》一文中稱,從1945年至1970年,美國是世界體系無可爭議的霸權,“但從1970年也就是尼克松政府從越南撤軍開始,歷任美國總統都在心照不宣地忙著一件事,即延緩美國霸權的衰落”。

  美國的全球權力巔峰時刻始於1945年,因為此後不久的美蘇兩極格局從一開始就明顯偏向於美國。冷戰之初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復興歐洲經濟以及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建立一系列國際機制,是美國全球領導力最直接的體現。雖然美國贏得了冷戰,但在整個冷戰期間,再沒有出現過先前那樣能高度凸顯美國領導力的案例。1992年,由老布什時期的國防部長切尼領銜制定的“國防計劃指南”主張,通過阻止“集體防禦的再國家化”以及把美國的防禦態勢從全球競爭轉向應對地區挑戰來確保美國的全球主導權。如果基於1991年海灣戰爭經驗的這種戰略轉型算得上彰顯了美國的領導力,那麼克林頓政府基本上是蕭規曹隨。美國在1994年放棄建設美洲自貿區的設想,退而打造北美自貿區,已經反映出美國領導力的邊界。小布什政府雖然領導了全球反恐戰爭,但這次“領導”也對美國全球領導力造成了直接殺傷。

  奧巴馬整個執政過程都伴隨著“美國衰落”的聲音,有邏輯認為: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和絕對地位都在下降,而經濟實力是國家實力的核心;美國相對實力下降是由過度的軍事開支造成的,而過度的軍事開支緣於美國對國際社會過度的承諾。包括沃勒斯坦在內的學者都把經濟實力下降視為美國權力下降的一個關鍵指標。美國GDP總量在世界占比已從1945年的45%,下滑到2013年的22%。隨著新興國家經濟上的崛起,這一比例可能會進一步下滑。這也是奧巴馬政府盡量避免直接介入地區衝突、專注經濟問題的重要原因。如果“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能最終達成,美國不僅將再次獲得制度霸權紅利,還能重塑在全球經濟領域的領導力。

  在某些學者看來,奧巴馬不願讓美國走向前台的做法會給美國領導力造成負面影響,因為領導力通過積極介入才能得以體現。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中山俊宏表示,美國民眾因厭戰而產生的“內向”傾向,已經從內部對美國外交形成了掣肘;極化的黨派政治使治理機制功能失調;緊縮財政使美國的全球存在變得不確定。所有這一切共同造成了一個“不干涉”的美國形象。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可能是把國際政治看作“公開對話的舞台”,而其他國家的視角依然是“實力較量”,所以對美國不施展權力反應敏感。“只要這種認知差異還存在,無論奧巴馬政府如何聲稱‘積極介入’,美國都不可能驅散自身的‘不干涉’形象。”不過林德賽認為,目前的外部挑戰需要美國縮小海外戰略目標,並在政策優先上做艱難抉擇。如果奧巴馬不尋求與全球發展趨勢相匹配的外交政策,那麼美國的戰略抱負與戰略成績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美國尋求全球領導角色的前景也將更加渺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